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舌草、血见愁、地苏木、活血丹、土丹参、红内消等
来源: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处方用名:茜草
药性:苦,寒。归肝经。
功效: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临床应用:
1.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
2.瘀阻经闭,风湿痹痛,跌扑肿痛
1.出血证。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于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如《简要济众方》治吐血不止,单用本品为末煎服;若治衄血,可与艾叶、乌梅同用,如茜梅丸(《普济本事方》);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若与黄芪、白术、山茱萸等同用,也可用于气虚不摄的崩漏下血,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尿血,常与小蓟、白茅根等同用。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本品能通经络,行瘀滞,故可用治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血瘀经络闭阻之证,尤为妇科调经要药。如《经验广集》治血滞经闭,单用本品酒煎服,或配桃仁、红花、当归等同用;治跌打损伤,可单味泡酒服,或配三七、乳香、没药等同用;治痹证,也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鸡血藤、海风藤、延胡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0g。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临床配伍:
①吐血。用茜根一两,捣成末。每服二钱,水煎,冷眼,用水调末二钱服亦可。
②妇女经闭。用茜根一两,煎酒服。
③盅毒(吐血、下血如猪肝)用茜草根、蓑荷叶各三分,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服。
④脱肛。用茜根、石榴皮各一把,加酒一碗,煎至七成,温服。
1、固冲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萘醌类成分:大叶茜草素,茜草萘酸,茜草双酯等;蒽醌类成分:羟基茜草素,茜草素,茜黄素等。还含萜类、多糖、环肽化合物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促凝血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凝血
(2)升高白细胞
(3)抗肿瘤
(4)抗炎
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性状】 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和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鉴别】 (1)本品根横切面:木栓细胞6~12列,含棕色物。栓内层薄壁细胞有的含红棕色颗粒。韧皮部细胞较小。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占根的主要部分,全部木化,射线不明显。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 (2)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1ml,振摇,静置使分层,水层显红色;醚层无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天蓝色荧光。 (3)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茜草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叶茜草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丙酮(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神农本草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2.《本草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3.《医林纂要》:“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