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黄【止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蒲黄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香蒲、水蜡丸、蒲草

来源: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处方用名:蒲黄、生蒲黄、炒蒲黄、蒲黄炭

药性:甘,平。归肝、心包经。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通淋。

临床应用:
1.吐血,衄血,咳血,崩漏,外伤出血
2.血滞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3.血淋涩痛


1.出血证。本品甘平,长于收敛止血,兼有活血行瘀之功,为止血行瘀之良药,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对出血证无论属寒属热,有无瘀滞,均可应用,但以属实夹瘀者尤宜。用治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等,可单用冲服,亦可配伍其它止血药同用。如《圣惠方》治鼻衄经久不止,与石榴花同用,和研为散服;若治月经过多,漏下不止,可配合龙骨、艾叶同用,如蒲黄丸(《圣济总录》);治尿血不已,可与郁金同用;治外伤出血,可单用外掺伤口。
2.瘀血痛证。本品体轻行滞,能行血通经,消瘀止痛,凡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疼痛、心腹疼痛等瘀血作痛者均可运用,尤为妇科所常用。如《塞上方》治跌打损伤,单用蒲黄末,温酒服;若治心腹疼痛、产后瘀痛、痛经等,常与五灵脂同用,如失笑散(《和剂局方》)。
3.血淋尿血。本品既能止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用治血淋尿血,常配生地、冬葵子同用,如蒲黄散(《证治准绳》)。

用法用量:煎服,5~10g,包煎。外用适量,敷患处。止血多炒炭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临床配伍:
1、产后血瘀:蒲黄三两。水三升,煎一升,顿服。(《梅师方》)
2、儿枕血瘕:蒲黄三钱。米饮服。(《产宝》)
3、产后烦闷:蒲黄方寸匕,东流水服,极良。(《产宝》)
4、坠伤扑损:瘀血在内,烦闷者。蒲黄末,空心温酒服三钱。(《塞上方》)
5、关节疼痛:蒲黄八两,熟附子一两,为末,每服一钱,凉水下,日一。(《肘后方》)
6、阴下湿痒:蒲黄末,敷三、四度瘥。(《千金方》)
7、耳中出血:蒲黄炒黑研末,掺入。(《简便方》)

方剂

1、失笑散
2、小蓟饮子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柚皮素、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香蒲新苷,槲皮素等。还含甾类、挥发油、多糖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促凝血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血小板聚集
(2)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3)抗炎

炮制

炮制方法:
1.蒲黄:取原药材,揉碎结块,除去花丝及杂质。
2.蒲黄炭:取净蒲黄,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蒲黄为花粉类药物,质轻松,炒制时火力不可过大,出锅后应摊晾散热,防止复燃,检查确已凉透,方能收贮。如喷水较多,则须晾干,以免发霉。
炮制作用:
1.蒲黄:味甘,性平。归肝、心包经。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能。用于瘀血阻滞的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痛,跌打损伤,血淋涩痛。
2.蒲黄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鉴别】 (1)本品粉末黄色。花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7~29μm,表面有网状雕纹,周边轮廓线光滑,呈凸波状或齿轮状,具单孔,不甚明显。 (2)取本品2g,加80%乙醇50ml,冷浸24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对照品、香蒲新苷对照品,加乙醇分别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丙酮-水(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
2.《本草汇言》:“蒲黄,血分行止之药也,主诸家失血。至于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凡生用则性凉,行血而兼消;炒用则味涩,调血而兼止也。”“蒲黄,性凉而利,能洁膀胱之原,清小肠之气,故小便不通,前人所必用也。”
3.《药品化义》:“蒲黄,专入脾经。若诸失血久者,炒用之以助补脾之药,摄血归源,使不妄行。又取体轻行滞,味甘和血,上治吐血咯血,下治肠红崩漏。但为收功之药,在失血之初,用之无益。若生用亦能凉血消肿。”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