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石【止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花蕊石

基本内容

出处:《嘉祐本草》

别名:花乳石、白云石

来源:变质岩类岩石蛇纹大理岩。

处方用名:花蕊石、煅花蕊石

药性:酸、涩,平。归肝经。

功效:化瘀止血。

临床应用:
1.咳血,吐血,外伤出血
2.跌扑伤痛


出血证。本品味酸涩,性平,既能收敛止血,又能化瘀行血,适用于吐血、咯血、外伤出血等兼有瘀滞的各种出血之证。若治瘀滞吐血,可单用本品煅为细末,用酒或醋,与童便和服,如花蕊石散(《十药神书》);治咯血,可与白及、血余炭等合用,如花蕊石白及散(《经验方》);治外伤出血,既可单味研末外敷,也可配硫黄,共研末外掺伤口,如花蕊石散(《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4.5~9g,多研末吞服。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临床配伍:
1、花蕊石散:治五内崩损,喷血出斗升,用此治之。花蕊石存性,研如粉。以童子小便一钟,男,入酒一半;女,入醋一半,煎温,食后调服二钱,甚者五钱。能使瘀血化为黄水,后以独参汤补之。(葛可久《十药神书》)
2、多年障翳:花蕊石(水飞焙)、防风、川芎、甘菊花、白附子、牛蒡子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半钱,腊茶下。(《卫生家宝方》)
3、脚缝出水:好黄丹,入花蕊石末,掺之。(谈野翁《试效方》)

方剂

1、拔毒定痛膏
2、催生夺命丹
3、大冶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钙、镁的碳酸盐,并有少量铁盐、铅盐及锌、铜、钴、铅、镉、镍等元素。

药理作用:
本品有止血作用。其水煎剂可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炮制后止血作用略有增强。

炮制

炮制方法:
1.花蕊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敲成小块。
2.煅花蕊石:取净花蕊石,敲成小块,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炮制作用:
1.花蕊石:味酸、涩,性平。归肝经。具有化瘀止血的功能。花蕊石质地坚硬,很难粉碎。
2.煅花蕊石:质地疏松,易于粉碎,且能缓和酸涩之性,消除伤脾伐胃的副作用,有利于内服,故一般均煅用。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跌打伤痛。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为粒状和致密块状的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具棱角,而不锋利。白色或浅灰白色,其中夹有点状或条状的蛇纹石,呈浅绿色或淡黄色,习称“彩晕”,对光观察有闪星状光泽。体重,质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 【鉴别】 (1)取本品粗粉1g,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 (2)取本品细粉0.2g,置锥形瓶中,加稀盐酸5ml,取上层澄清液1滴,置载玻片上,加硫酸溶液(1→4)1滴,静置片刻,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针状结晶。 (3)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5ml,滴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分成两份,一份中加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沉淀不溶解,另一份中加碘试液,沉淀变为红棕色。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花蕊石,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恶血化则胎与胞无阻滞之患矣。东垣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故赤石脂亦能下胞胎,与此同义。葛可久治吐血出升斗,有花蕊石散;《和剂局方》治诸血及损伤、金疮、胎产,有花蕊石散,皆云能化血为水,则此石之功,盖非寻常草木之比也。”
2.《本草述》:“花蕊石,其于血证,似以能化瘀为止。缪仲淳氏所云吐血诸证,多因于火炎迫血以上行,如斯药性非宜,亦是确论也。然有血证不尽因于阴虚者,则此味又中的之剂矣。”
3.《本草求真》:“花蕊石原属劫药,下血止后,须以独参汤救补,则得之矣。若使过服,则于肌血有损,不可不谨。”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