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白及,甘根、连及草,臼根,白给
来源: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处方用名:白及
药性: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临床应用:
1.咳血,吐血,外伤出血
2.疮疡肿毒,皮肤皲裂,烧烫伤
1.出血证。本品质粘味涩,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可用治体内外诸出血证。因其主入肺、胃经,故临床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如验方独圣散,治诸内出血证,用单味研末,糯米汤调服;若治咯血,可配伍枇杷叶、阿胶等,如白及枇杷丸(《证治准绳》);用治吐血,可与茜草、生地、丹皮、牛膝等煎服,如白及汤(《古今医彻》);用治衄血,可以本品为末,童便调服,如白及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也可以白及末冷水调,用纸花贴鼻窍中,如白及膏(《朱氏集验方》)。用治外伤或金创伤出血,可单味研末外掺或水调外敷,如《本草汇言》治刀斧损伤,出血不止,以之研末,外掺;《普济方》治金疮血不止,以之与白蔹、黄芩、龙骨等研细末,掺疮口上。
2.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本品寒凉苦泄,能消散血热之痈肿;味涩质粘,能敛疮生肌,为外疡消肿生肌的常用药。对于疮疡,无论未溃或已溃均可应用。若疮疡初起,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或与银花、皂刺、乳香等同用,如内消散(《外科正宗》);若疮痈已溃,久不收口者,以之与黄连、贝母、轻粉、五倍子等为末外敷,如生肌干脓散(《证治准绳》)。治手足皲裂,可以之研末,麻油调涂,能促进裂口愈合;治水火烫伤,可以本品研末,用油调敷,或以白及粉、煅石膏粉、凡士林调膏外用,能促进生肌结痂。
用法用量:煎服,6~15g;研末吞服3~6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临床配伍:
白及善入肺经,与枇杷叶配伍,坚敛肺藏、消散肺热治疗咯血,如白及枇杷叶丸;
与金银花、乳香等同用,消肿敛疮,托旧生新治疗痈肿疮疡,如内消散。白及还外治手足冻伤或皲裂。
1、加味桔梗汤
2、宁血汤
3、阿魏丸
4、阳和解凝膏
5、阳毒内消散
6、象皮膏
化学成分:为白及胶(白及甘露聚糖)、菲类衍生物、苄类化合物及甾体、三萜和花色素苷类等化合物50余种。尚有β-谷甾醇棕榈酸酯、豆甾醇棕榈酸酯、大黄素甲醚及环巴拉甾醇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促凝血
(2)抗纤溶
2.其他药理作用
(1)保护胃黏膜
(2)抗菌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成品为不规则的类白色薄片。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白色。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略增厚,木化,孔沟明显。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大的类圆形黏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长18~88μm。纤维成束,直径11~30μm,壁木化,具人字形或椭圆形纹孔;含硅质块细胞小,位于纤维周围,排列纵行。梯纹导管、具缘纹孔导管及螺纹导管直径10~32μm。糊化淀粉粒团块无色。 (2)取本品粉末2g,加70%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挥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及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葯材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2.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数分钟,放置30~60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棕红色荧光斑点。
1.《神农本草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
2.《本草汇言》:“白及,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此药质极粘腻,性极收涩,味苦气寒,善入肺经。凡肺叶破损,因热壅血瘀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坚敛肺藏,封填破损,痈肿可消,溃破可托,死肌可去,脓血可洁,有托旧生新之妙用也。”
3.《本草求真》:“白及,方书既载功能入肺止血,又载能治跌扑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涩不涩,似止不止乎?不知方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涩之谓也;书言能治痈疽损伤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谓也。此药涩中有散,补中有破,故书又载去腐,逐瘀,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