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草【止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仙鹤草

基本内容

出处:《图经本草》

别名:龙芽草、脱力草、狼牙草

来源: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处方用名:仙鹤草

药性:苦、涩,平。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

临床应用:
1.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
2.疟疾寒热
3.血痢,久泻久痢 
4.痈肿疮毒
5.阴痒带下
6.脱力劳伤


1.出血证。本品味涩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全身各部的出血之证。因其药性平和,大凡出血病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如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可配生地、侧柏叶、牡丹皮等凉血止血药同用;若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可与党参、熟地、炮姜、艾叶等益气补血、温经止血药同用。
2.腹泻、痢疾。本品涩敛之性,能涩肠止泻止痢,因本品药性平和,兼能补虚,又能止血,故对于血痢及久病泻痢尤为适宜,如《岭南采药录》单用本品水煎服,治疗赤白痢,也可配伍其他药物同用。
3.疟疾寒热。本品有解毒截疟之功,治疗疟疾寒热,可单以本品研末,于疟发前2小时吞服,或水煎服。
4.脱力劳伤。本品有补虚、强壮的作用,可用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而纳食正常者,常与大枣同煮,食枣饮汁;若气血亏虚,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者,可与党参、熟地、龙眼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解毒杀虫,可用治等疮疖痈肿、阴痒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临床配伍:
临床上如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可配伍生地黄、牡丹皮等凉血止血药;
若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可与党参、熟地黄、炮姜、艾叶等益气补血、温经止血药配伍;
与黄连、白头翁、苦参等清热燥湿药配伍,治疗湿热泻痢;
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合用治疗痈肿疮毒;
与党参、熟地黄、阿胶等补气补血药配伍,治疗气血亏虚之出血者。

方剂

1、青叶紫草汤
2、宁血汤

药理

化学成分:仙鹤草主要含有仙鹤草素、酚类、黄酮类及糖苷类、仙鹤草内酯、鞣质、挥发油、甾醇、有机酸、皂苷类、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止血的成分有仙鹤草素、鞣质、没食子酸及维生素K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促凝血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凝血
(2)杀虫
(3)抗菌
(4)抗肿瘤

炮制

除去残根和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长50~100cm,全体被白色柔毛。茎下部圆柱形,直径4~6mm,红棕色,上部方柱形,四面略凹陷,绿褐色,有纵沟和棱线,有节;体轻,质硬,易折断,断面中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暗绿色,皱缩卷曲;质脆,易碎;叶片有大小2种,相间生于叶轴上,顶端小叶较大,完整小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托叶2,抱茎,斜卵形。总状花序细长,花萼下部呈筒状,萼筒上部有钩刺,先端5裂,花瓣黄色。气微,味微苦。 【鉴别】 (1)本品叶的粉末暗绿色。上表皮细胞多角形;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单细胞,长短不一,壁厚,木化,具疣状突起,少数有螺旋纹理。小腺毛头部1~4细胞,卵圆形,柄1~2细胞;另有少数腺鳞,头部单细胞,直径约至68μm,含油滴,柄单细胞。草酸钙簇晶甚多,直径9~5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4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0ml溶解,用5%氢氧化钠溶液10ml振摇提取,弃去三氯甲烷液,氢氧化钠液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1~2,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三氯甲烷液,加水10ml洗涤,弃去水液,三氯甲烷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仙鹤草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仙鹤草酚B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醋酸(100:9: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滇南本草》:“调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红崩白带,面寒背寒,腰痛,发热气胀,赤白痢疾。”
2.《本草纲目拾遗》:“葛祖方: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膈,疟疾,喉痹,闪挫,肠风下血,崩痢,食积,黄白疸,疔肿痈疽,肺痈,乳痈,痔肿。”
3.《本草求真》:“叶蒸醋,贴烂疮,最去腐,消肿,洗风湿烂脚。”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