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珠叶【止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紫珠叶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拾遗》

别名:大风叶、白狗肠、大叶紫珠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干燥叶。

处方用名:紫珠叶

药性:苦、涩,凉。归肝、肺、胃经。

功效:凉血收敛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临床应用:
1.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热毒疮疡,水火烫伤


1.出血证。本品味苦涩而性凉,既能收敛止血,又能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内外伤出血,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其它止血药物同用。如治咯血、衄血、呕血、衄血,可与大蓟、白及等同用;治尿血、血淋,可与小蓟、白茅根等同用;治便血、痔血,可与地榆、槐花等同用;治外伤出血,可单用捣敷或味末敷掺,或以纱布浸紫珠液覆盖压迫局部。
2.烧烫伤、热毒疮疡。本品苦涩寒凉,有清热解毒敛疮之功。治烧烫伤,用本品研末撒布患处,或用本品煎煮滤取药液,浸湿纱布外敷;治热毒疮疡,可单用鲜品捣敷,并煮汁内服,也可配其它清热解毒药物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5g;研末吞服1.5~3g。外用适量,敷于患处。

临床配伍:
《福建民间草药》:肠胃出血:干紫珠叶末15~25g。调冷开水,每4小时服1次。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成分:紫珠萜酮、木犀草素、芹菜素等;苯乙醇苷类成分:毛蕊花糖苷等;三萜类成分:熊果酸等。还含有甾醇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缩局部血管
(2)促凝血
(3)抗纤溶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菌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4~19cm,宽2.5~9cm。先端渐尖或钝圆,基部宽楔形或钝圆,边缘有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被星状毛和短粗毛;下表面淡绿色或淡棕绿色,密被黄褐色星状毛和金黄色腺点,主脉和侧脉突出,小脉伸入齿端。叶柄长0.5~1.5cm。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 (1)本品粉末灰黄色至棕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星状毛,大多碎断,木化,完整者1至数轮,每轮1~6侧生细胞;另一种非腺毛1~3细胞,直径25~33μm,壁较厚。腺鳞头部8~11细胞,扁球形,柄极短。小腺毛头部2~4细胞,柄1~2细胞。草酸钙簇晶细小,散布于叶肉细胞中。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3~5μl、对照品溶液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5:8: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拾遗》:“解诸毒物,痈疽,喉痹,飞尸蛊毒,毒肿,下瘘,蛇虺、虫螫、狂犬毒,并煮汁服;亦煮汁洗疮肿,除血长肤。”
2.《植物名实图考》:“洗疮毒。治陡发头肿、头风,温酒服,煎水洗之。又治跌打损伤,去风湿。”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