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无
来源:人发制成的炭化物。
处方用名:血余炭
药性:苦,平。归肝、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临床应用:
1.吐血,咳血,衄血,血淋,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小便不利
1.出血证。发乃血之余,故可入血,并以炭入药,故有收涩止血之功,且能消瘀,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可用于各种出血之证,尤多用于咳血、衄血、吐血、血淋、尿血等出血病证。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如《梅师集验方》治鼻衄,《中藏经》治齿衄,《证治要诀》治肌衄等,皆以本品外用。若治咳血、吐血,常与花蕊石、三七同用,如化血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血淋,《赤水玄珠》以之配蒲黄、生地、赤茯苓、甘草,水煎服;若治便血,可与地榆、槐花等同用,如三灰散(《类证治裁》);用治崩漏,可单用本品,与酒和服。
2.小便不利。本品苦降下行,能化瘀通窍,通利水道,故可用治小便不利,常与滑石、白鱼同用,如滑石白鱼散(《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临床配伍:
1、用于治血淋:常配蒲黄、生地、甘草,水煎服,如血余炭散。(《赤水玄珠》)
2、用于治小便不利:常与滑石、白鱼同用,如滑石白鱼散。(《金贵要略》)
1、太乙膏
化学成分:主要含优角蛋白,脂肪。还含有黑色素。
药理作用:
本品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及血浆复钙时间,血余炭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取头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焖煅成炭,放凉。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乌黑光亮,有多数细孔。体轻,质脆。用火烧之有焦发气,味苦。
1.《神农本草经》:“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痉。”
2.《名医别录》:“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已。”
3.《医学衷中参西录》:“血余者,发也,不煅则其质不化,故必煅为炭然后入药。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而常服之又可治劳瘵,因劳瘵之人,其血必虚而且瘀,故《金匮》谓之血痹虚劳。”“其化瘀之力,又善治血痹,是以久久服之,自能奏效。血余能化瘀血、生新血,使血管流通最有斯效。其化瘀生新之力,又善治大便下血腥臭,肠中腐烂及女子月信闭塞,不以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