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艾叶、艾蒿、家艾
来源: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处方用名:艾叶、醋艾叶、醋艾叶炭、艾叶炭
药性: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祛湿止痒。
临床应用:
1.虚寒性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
2.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脘腹冷痛
3.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4.皮肤瘙痒
1.出血证。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尤宜于崩漏。主治下元虚冷,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可单用本品,水煎服,或配阿胶、芍药、干地黄等同用,如胶艾汤(《金匮要略》)。本品温经止血,配伍生地、生荷叶、生柏叶等清热凉血药,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种出血证,如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艾叶之用,既可加强止血,又可防大队寒凉药物而致凉遏留瘀之弊。
2.月经不调、痛经。本品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常用于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宫寒不孕及带下清稀等证,每与香附、川芎、白芍、当归等同用,若虚冷较甚者,再配伍吴茱萸、肉桂等,如艾附暖宫丸(《直指方》)。用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可以单味艾叶煎服,或以之炒热熨敷脐腹,或配伍温中理气之品。
3.胎动不安。本品为妇科安胎之要药。如《肘后方》以艾叶酒煎服,治疗妊娠卒胎动不安;临床每多与阿胶、桑寄生等同用。
此外,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为温灸的主要原料。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其余生用。
临床配伍:
1、冷劳久病:茅香花、艾叶四两,烧存性,研末,粟米饭丸梧子大。初以蛇床子汤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后用枣汤下,立效。(《圣济总录》)
2、伤寒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以干艾叶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顿服取汗。(《肘后方》)
3、妊娠风寒卒中,不省人事,状如中风:用熟艾三两,米醋炒极热,以绢包熨脐下,良久即苏。(《妇人良方》)
1、长胎白术散
2、生血补髓汤
3、补肾安胎饮
4、益肾调经汤
5、逐瘀止崩汤
6、艾附暖宫丸
7、胶艾汤(又名:芎归胶艾汤)
8、四生丸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桉油精、香叶烯、α及β-蒎烯芳樟醇、樟脑、异龙脑、柠檬烯等;三萜类成分:奎诺酸、羊齿烯醇;黄酮类成分:异泽兰黄素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促凝血
(2)抗纤溶
2.其他药理作用
(1)平喘
(2)镇咳
(3)祛痰
(4)利胆
炮制方法:
1.艾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2.醋艾叶:取净艾叶,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每100kg艾叶,用米醋15kg。
3.艾叶炭:取净艾叶,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炒至微干,取出,及时摊凉,凉透。
4.醋艾炭:取净艾叶,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入定量米醋,灭尽火星,炒至微干,取出,及时摊晾,凉透。
每100kg艾叶,用米醋15kg。
炮制作用:
1.艾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能。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生品性燥,祛寒燥湿力强,但对胃有刺激性,故多外用,或捣绒做成艾卷或艾炷。
2.醋艾叶:温而不燥,并能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增强逐寒止痛的作用。
3.艾叶炭:辛散之性大减,对胃的刺激性缓和,温经止血的作用增强。可用于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或妊娠下血。
4.醋艾炭:温经止血的作用增强,用于虚寒性出血。
【性状】 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鉴别】 (1)本品粉末绿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曲,常断落。腺毛表面观鞋底形,由4、6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2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艾叶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甲苯-丙酮(10: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名医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2.《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3.《本草纲目》:“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