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活血化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益母草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益母蒿、坤草、茺蔚

来源: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

处方用名:益母草、酒益母草

药性:苦、辛,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

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1.瘀滞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
2.水肿尿少
3.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1.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本品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活血调经,祛瘀通经,为妇产科要药,故名益母。治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可单用熬膏服,如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上海市药品标准.上册》1980年版);亦可配当归、丹参、川芎、赤芍等药用,如益母丸(《集验良方》);治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或难产、胎死腹中,既可单味煎汤或熬膏服用,亦可配当归、川芎、乳香等药用,如送胞汤(《傅青主女科》)。
2.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活血化瘀,尤宜用于水瘀互阻的水肿。可单用,亦可与白茅根、泽兰等同用。用于血热及瘀滞之血淋尿血,可与车前子、石韦、木通同用。
3.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瘾疹。本品既能活血散瘀以止痛,又能清热解毒以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痛,可与川芎、当归同用;治疮痈肿毒,皮肤瘾疹,可单用外洗或外敷,亦可配黄柏、蒲公英、苦参等煎汤内服。

用法用量:煎服,9~30g;鲜品12~40g。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临床配伍:
1.临床常与丹参、芍药、当归伍用,治疗血滞所致的闭经,痛经,月经不调;
2.血滞兼有气血亏虚者,益母草可与八珍汤合用;
3.血滞偏寒者,可与肉桂、香附、延胡索伍用;
4.血瘀兼气滞者,常与木香(或香附)、当归、川芎伍用。

方剂

1、天麻钩藤饮

药理

化学成分:益母草中含有生物碱类物质,如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啶、胡芦巴碱、胆碱等。黄酮类物质,如蒙花苷、芹菜素等。芳香族类物质,如欧前胡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二十五烷基3-(4-羟基苯基)丙酸酯、4-羟基苯甲醛、香草醛等。脂肪族类物质,包括叠烯类化合物:益母草叠烯酸酯A、十八碳-5,6-二烯酸甲酯;饱和脂肪族化合物:二十一烷酸、花生酸、二十七烷酸和肉豆蔻酸甲酯,还含有亚麻酸、油酸、月桂酸及芸香苷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血流动力学(增加冠脉流量、扩血管)
(2)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3)改善微循环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炎
(2)抗过敏

炮制

炮制方法:
1.鲜益母草:取鲜药材除去杂质,迅速洗净。
2.干益母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切去残根,迅速洗净,略润,切段,干燥。
3.酒益母草:取净干益母草段,喷洒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每100kg益母草段,用黄酒15kg。
炮制作用:
1.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临床多生用或鲜用,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的功能。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及疔疮乳痈。
2.酒益母草:寒性缓和,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的作用增强。多用于月经不调,恶露癥瘕,瘀滞作痛及跌打伤痛等。

性状和鉴别

【性状】 鲜益母草 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0.2~0.5cm;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气微,味微苦。 干益母草 茎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 【鉴别】 (1)本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有茸毛;腺鱗头部4、6细胞或8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4细胞。下皮厚角细胞在棱角处较多。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内皮层明显。中柱鞘纤维束微木化。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在棱角处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较大。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和小方晶。鲜品近表皮部分皮层薄壁细胞含叶绿体。 (2)取盐酸水苏碱〔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10ml,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鲜品干燥后粉碎,同法制成)。另取盐酸水苏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丙酮-无水乙醇-盐酸(10: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5℃加热15分钟,放冷,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三氯化铁试液(10:1)混合溶液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拾遗》:“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2.《本草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难产,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3.《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惟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益母之名,谓夫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