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活血化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月季花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纲目》

别名:四季花、月月红、月季红

来源:蔷薇科植物月季的干燥花。

处方用名:月季花

药性:甘,温。归肝经。

功效:活血调经,疏肝解郁。

临床应用:
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


1.肝血郁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胸胁胀痛。本品质轻升散,独入肝经,既能活血调经,又能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常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可单用开水泡服,亦可与玫瑰花、当归、香附等同用。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痈疽肿毒,瘰疬。本品功能活血通经,消肿解毒。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痈疽肿毒,可单用捣碎外敷或研末冲服;治瘰疬肿痛未溃,可与夏枯草、贝母、牡蛎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

注意事项:用量不宜过大,多服久服可引起腹痛腹泻及便溏。孕妇慎用。

方剂

1、当归红花酒
2、月季花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牻牛儿醇,橙花醇,香茅醇等;黄酮类成分:金丝桃苷,槲皮苷,异槲皮苷,山柰黄素-3-O-鼠李糖苷,山柰黄素,槲皮素,山柰素等。

药理作用:
月季花提取物能抗氧化;月季花槲皮苷有利尿作用;月季花槲皮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抗癌、抗真菌、抗病毒等作用。

炮制

阴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1.5~2.5cm。花托长圆形,萼片5,暗绿色,先端尾尖;花瓣呈覆瓦状排列,有的散落,长圆形,紫红色或淡紫红色;雄蕊多数,黄色。体轻,质脆。气清香,味淡、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淡棕色。单细胞非腺毛有两种:一种较细长,多弯曲,长85~280μm,直径13~23μm;另一种粗长,先端尖或钝圆,长约至1200μm,直径38~65μm。花粉粒类球形,直径30~45μm,具3孔沟,表面有细密点状雕纹,有的中心有一圆形核状物。草酸钙簇晶直径19~40μm,棱角较短尖。花瓣上表皮细胞外壁突起,有细密脑纹状纹理;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
(2)取本品粉末1g,加70%甲醇2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金丝桃苷对照品、异槲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4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1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l05℃加热数分钟,立即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活血,消肿,敷毒。”
2.《泉州本草》:“通经活血化瘀,清肠胃湿热,泻肺火,止咳,止血止痛,消痈毒。治肺虚咳嗽咯血,痢疾,瘰疬溃烂,痈疽肿毒,妇女月经不调。”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