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纲目》
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
来源:马钱科植物马钱的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马钱子、制马钱子
药性: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
功效: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临床应用: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2.风湿顽痹,麻木瘫痪
3.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本品善散结消肿止痛,为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治跌打损伤,骨折肿痛,可配麻黄、乳香、没药,等分为丸,如九分散(《急救应验良方》);亦可与穿山甲等同用,如马前散(《救生苦海》、青龙丸《外科方奇方》)。
2.痈疽疮毒,咽喉肿痛。本品苦泄有毒,能散结消肿,攻毒止痛。治痈疽疮毒,多作外用,单用即效。治喉痹肿痛,可配青木香、山豆根等分为末吹喉,如番木鳖散(《医方摘要》)。
3.风湿顽痹,麻木瘫痪。本品善能搜筋骨间风湿,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止痛强,是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单用有效,亦可配麻黄、乳香、全蝎等为丸服;或配甘草用,如《现代实用中药》用本品与甘草等份为末,炼蜜为丸服,以治手足麻木、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不宜多服久服及生用;运动员慎用;有毒成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
临床配伍:
1、治喉痹作痛:番木鳖,青木香、山豆根等分。为末吹。(《医方摘要》)
2、治脚气,手足麻痹,半身不遂,小便不禁或自遗:番木鳖(去皮,磨细粉)六分,甘草(细粉)六分。炼蜜为丸40粒,每日三次,每次1~2粒,食后温水送服,连服七日,停七日再服。(《现代实用中药》)
3、治骨折:马钱子、枳壳。每斤生马钱子加甘草一两,同置缸内用冷水浸泡,每日换水一次,16天后将马钱子毛刮净,切片晒干,用细砂炒成黄色,再浸在童便中(冬季2~3周,夏季4~5天),然后用流水冲洗一天半,阴干碾细。枳壳(生熟皆可),用童便浸泡2~3天,取出用水洗净,阴干碾细。将马钱子粉与枳壳粉按1:2混合即可,也可制为蜜丸。成人日服三次,每次2克,极量一日8克。儿童酌减。同时进行断骨复位,小夹板固定。孕妇、高血压、高烧及精神病人慎用。服药量大时,出现肌肉抽搐,患处跳动感,头晕,可大量饮水(或甘草水)解之。(《全展选编·外科》)
4、治热牙痛不可忍:番木鳖半个,井花水磨一小盏,含漱,热即吐去,水完则疼止。(《握灵本草》)
1、小金丹
2、八厘散
3、散瘀和伤汤
4、海藻玉壶汤加减
5、万灵膏
6、太乙膏
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士的宁,马钱子碱,异士的宁,伪士的宁等。
药理作用:
所含士的宁首先兴奋脊髓的反射机能,其次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并能提高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机能;促进消化、增强食欲。马钱子碱有明显的镇痛和镇咳祛痰作用。马钱子水煎剂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以及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方法:
1.马钱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制马钱子:
(1)砂烫:将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滑利状态,容易翻动时,投入大小一致的马钱子,不断翻动,炒至棕褐色或深棕色,鼓起,内部红褐色,并起小泡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亦可供制马钱子粉用。
(2)油炸:取麻油适量置锅内,加热至230℃左右,投入马钱子,炸至老黄色时,立即取出,沥去油,放凉。用时碾粉。
3.马钱子粉:取制马钱子,粉碎成细粉,测定士的宁的含量后,加适量淀粉,使含量符合规定,混匀,即得。
炮制作用:
1.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能。生马钱子毒性剧烈,而且质地坚硬,仅供外用。常用于局部肿痛或痈疽初起。
2.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可供内服,常制成丸散剂应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瘀痛,痈疽疮毒,擦病,痰核,麻木瘫痪。
【性状】
本品呈纽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直径1.5~3cm,厚0.3~0.6cm。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边缘稍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平行剖面可见淡黄白色胚乳,角质状,子叶心形,叶脉5~7条。气微,味极苦。
【鉴别】
(1)本品粉末灰黄色。非腺毛单细胞,基部膨大似石细胞,壁极厚,多碎断,木化。胚乳细胞多角形,壁厚,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0.5g,加三氯甲烷-乙醇(10:1)混合溶液5ml与浓氨试液0.5ml,密塞,振摇5分钟,放置2小时,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士的宁对照品、马钱子碱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丙酮-乙醇-浓氨试液(4:5:0.6: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本草纲目》:“治伤寒热病,咽喉肿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2.《得配本草》:“散乳痈,治喉痹。涂丹毒。”
3.《医学衷中参西录》:“开通经络,透达关节,远胜于它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