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药性论》
别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
来源: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骨碎补、申姜、制骨碎补、烫骨碎补
药性: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
临床应用:
1.跌扑闪挫,筋骨折伤
2.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久泻
3.斑秃,白癜风
1.跌打损伤或创伤,筋骨损伤,瘀滞肿痛。本品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以其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为伤科要药。治跌扑损伤,可单用本品浸酒服,并外敷,亦可水煎服;或配伍没药、自然铜等,如骨碎补散(《圣惠方》)。
2.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泄。本品苦温入肾,能温补肾阳,强筋健骨,可治肾虚之证。治肾虚腰痛脚弱,配补骨脂、牛膝,如神效方(《圣惠方》);治肾虚耳鸣、耳聋、牙痛,配熟地、山茱萸等;治肾虚久泻,既可单用,如《本草纲目》以本品研末,入猪肾中煨熟食之;亦可配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等同用以加强温肾暖脾止泻之效。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斑秃、白癜风等病证的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亦可浸酒擦患处。
注意事项:孕妇及阴虚火旺、血虚风燥者慎用。
1、先天大造丸
2、壮筋续骨丹
3、续骨活血汤
4、新伤续断汤
5、接骨紫金丹
6、大红丸
7、散瘀和伤汤
8、大活络丹
9、万灵膏
化学成分:主要含柚皮苷、甲基丁香酚、骨碎补双氢黄酮苷、骨碎补酸、谷甾醇、原儿茶酸等。
药理作用:
骨碎补水煎醇沉液能调节血脂、防止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骨碎补多糖和骨碎补双氢黄酮苷能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改善软骨细胞,推迟骨细胞的退行性病变。此外,骨碎补双氢黄酮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
炮制方法:
1.骨碎补: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砂炒骨碎补:取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滑利状态,容易翻动时,投入骨碎补片,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取出,筛去砂,放凉,撞去毛。
炮制作用:
1.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肝、肾经。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的功能。
2.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
【性状】
本品呈扁平长条状,多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柔软如毛,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两侧及上表面均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少数有叶柄残基和须根残留。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维管束呈黄色点状,排列成环。气微,味淡、微涩。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鱗片基部着生于表皮凹陷处,由3~4列细胞组成;内含类棕红色色素。维管束周韧型,17~28个排列成环;各维管束外周有内皮层,可见凯氏点;木质部管胞类多角形。
粉末棕褐色。鱗片碎片棕黄色或棕红色,体部细胞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3~86μm,壁稍弯曲或平直,边缘常有毛状物,两细胞并生,先端分离;柄部细胞形状不规则。基本组织细胞微木化,孔沟明显,直径37~101μm。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柚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1:12:2.5:3)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药性论》:“主骨中疼痛,风血毒气,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悉能主之。”
2.《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2.《本草纲目》:“治耳鸣及肾虚久泻,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