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活血化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斑蝥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花斑蝥、花壳

来源: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

处方用名:斑蝥、炒斑蝥、米炒斑蝥

药性: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

功效: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

临床应用:
1.癥瘕,瘀滞经闭
2.顽癣,赘疣,瘰疬,痈疽不溃,恶疮死肌


1.癥瘕、经闭。本品辛行温通而入血分,能破血通经,消癥散结。唱用治疗血瘀经闭,可配伍桃仁、大黄药用,如斑蝥通经丸(《济阴纲目》);近人用治多种癌肿,尤以肝癌为优,可用斑蝥1—3只置鸡蛋内煮食。
2.痈疽恶疮,顽癣,瘰疬等。本品为辛散有毒之品,外用有以毒攻毒,消肿散结之功。治痈疽肿硬不破,《仁斋直指方》用本品研末,和蒜捣膏贴之,可攻毒拔脓;治顽癣,《外台秘要》以本品微炒研末,蜂蜜调敷;治瘰疬、瘘疮,配白矾、白砒、青黛等,研末外掺,如生肌干脓散(《证治准绳》)。
此外,本品外敷,有发泡作用,可作发泡疗法以治多种疾病,如面瘫、风湿痹痛等。

用法用量:内服,0.03~0.06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患处,不宜大面积用。

注意事项: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孕妇禁用。外用对皮肤、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甚至腐烂,故不宜久敷和大面积使用。

临床配伍:
1、月水不通:童男、童女发各三两(烧灰),斑蝥二十一枚(糯米炒黄),麝香一钱,为末。每服一钱,食前热生姜酒下。(《圣惠方》)
2、小肠气痛:大枣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头、足、翅,入枣内,纸包煨熟,去蝥食枣,以桂心、荜澄茄汤下。(《直指方》)
3、癫犬咬伤:糯米一合,斑蝥七枚同炒,蝥黄去之;再入七枚,再炒黄去之;又入七枚,待米出烟,去蝥为末。油调敷之,小便利下佳。(《医方大成》)。

方剂

1、阿魏雷丸散
2、斑蝥膏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斑蝥素,此外还含有油脂、蚁酸、色素等。

药理作用:
斑蝥素有抗癌作用,尤其对小鼠腹水型肝癌及网状细胞肉瘤有抑制作用。斑蝥素的各种衍生物能刺激骨髓而升高白细胞;斑蝥素还有免疫增强作用、抗病毒、抗菌作用以及促雌激素样作用。斑蝥灸对家兔实验踝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斑蝥: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及杂质。
2.米炒斑蝥:将米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筛去米,除去头、足、翅,摊开放凉。或者投入去头、足、翅的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筛去米,摊开放凉。
每100kg斑蝥,用米20kg。
注意事项:斑蝥在炮制和研粉加工时,操作人员宜带眼罩或防毒面具进行操作,以保护眼、鼻黏膜免受其损伤,炒制后的米要妥善处理,以免伤害人畜,发生意外事故。
炮制作用:
1.斑蝥: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具有破血消藏,攻毒蚀疮的功能。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
2.米炒斑蝥:毒性降低,其气味得到矫正,可内服。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

性状和鉴别

【性状】
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有特殊的臭气。
黄黑小斑蝥体型较小,长1~1.5cm。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三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洗2次,每次5ml,小心倾去上清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斑蝥素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4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鬼疰蛊毒、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
2.《药性论》:“治瘰疬,通利水道。”
3.《本草纲目》:“斑蝥专主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挡。”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