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化痰止咳平喘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白附子

基本内容

出处:《中药志》

别名:独角莲、牛奶白附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处方用名:白附子

药性:辛,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临床应用:
1.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
2.痰厥头痛,偏正头痛
3.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1.中风痰壅,口眼喎斜、惊风癫痫、破伤风。本品辛温,善祛风痰而解痉止痛,故适用于上述诸证。治中风口眼喎斜,常配全蝎、僵蚕用;治风痰壅盛之惊风、癫痫,常配半夏、南星;治破伤风,配防风、天麻、南星等药用。
2.痰厥头痛、眩晕。本品既祛风痰,又能止痛,其性上行,尤擅治头面部诸疾,治痰厥头痛、眩晕,常配半夏、天南星;治偏头风痛,可与白芷配伍。
3.瘰疬痰核,毒蛇咬伤。治瘰疬痰核,可鲜品捣烂外敷;治毒蛇咬伤可磨汁内服并外敷,亦可配其它解毒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一般宜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方剂

1、牵正散
2、玉真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脂肪酸及酯类成分:油酸,油酸甲酯等。还含β-谷甾醇、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生品及炮制品均有显著祛痰作用,β-谷甾醇有镇咳祛痰作用,但无平喘作用。生、制品对巴比妥均有协同镇静催眠作用,还有抗惊厥、抗破伤风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或混悬液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体外试验表明,乙醇液对S180腹水肉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炮制

除去杂质。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麻辣刺舌。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内皮层不明显。薄壁组织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侧较大,常环状排列,向中心渐小而少,黏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列,外韧型及周木型。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类球形,直径2~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12分粒组成,以2~4分粒者为多见。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针晶长约至97(136)μm,螺纹导管、环纹导管直径9~45μm。 (2)取本品粉末10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三氯甲烷-甲醇(3:1)混合溶液100ml,加热回流2小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丙酮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附子对照药材10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β-谷甾醇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2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