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化痰止咳平喘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芥子

基本内容

出处:《新修本草》

别名:芥菜子、青菜子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芥子、白芥子、炒芥子、炒白芥子

药性:辛,温。归肺经。

功效: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临床应用:
1.寒痰咳喘,悬饮胸胁胀痛
2.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腹泻。不宜久煎。

临床配伍:
1、香港脚肿痛:白芷、芥子等分,为末。姜汁和,涂之效。(《医方摘要》)
2、治上气呕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千金方》)

方剂

1、阳和汤
2、三子养亲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含氮类成分:芥子碱,白芥子苷,4-羟基-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前告伊春;还含脂肪油、蛋白质及黏液质、多种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白芥子苷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为强力的皮肤发红剂、催吐剂,并有起泡作用。芥子粉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能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大剂量可迅速引起呕吐。有祛痰作用。水溶剂体外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芥子苷水解产生的苷元有杀菌作用。白芥子具有辐射保护及抗衰老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芥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2.炒芥子:取净芥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棕褐色(炒黄芥子),有爆鸣声,断面浅黄色,有香辣气时即可。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1.芥子: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
2.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多用于痰多咳嗽。

性状和鉴别

【性状】 白芥子 呈球形,直径 1.5~2.5mm。 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黄芥子 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白芥子 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和胚根薄璧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黄芥子 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列菲薄的细胞。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芥子碱硫氰酸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3.5:5: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