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鸡栖子、皂角、大皂荚、长皂荚、悬刀、长皂角、乌犀、大皂角
来源: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和不育果实。
处方用名:皂荚
药性: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祛痰开窍,散结消肿。
临床应用:
1.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痰阻喉痹
2.顽痰喘咳,咳痰不爽
3.大便燥结
4.痈肿
1.顽痰阻肺,咳喘痰多。本品辛能通利气道,咸能软化胶结之痰,故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宜用之,可单味研末,以蜜为丸,枣汤送服,即《金匮要略》皂荚丸。近代有以本品配麻黄,猪胆汁制成片剂,治咳喘痰多者。
2.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痰盛。本品味辛而性窜,入鼻则嚏,入喉则吐,能开噤通窍,故如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等痰涎壅盛,关窍阻闭者可用之。若配细辛共研为散,吹鼻取嚏,即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或配明矾为散,温水调服,涌吐痰涎,而达豁痰开窍醒神之效,即稀涎散(《传家秘宝》)。
此外,本品熬膏外敷可治疮肿未溃者,有散结消肿之效;以陈醋浸泡后研未调涂,可治皮癣,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又本品味辛,能“通肺及大肠气”,而有通便作用,治便秘,可单用,也可配细辛研末,加蜂蜜调匀,制成栓剂用。
用法用量:1~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本品辛散走窜之性极强,非顽痰实证体壮者不宜轻投。内服剂量不宜过大,过量易引起呕吐、腹泻。孕妇及咳血、吐血者忌服。
临床配伍:
1、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240g(刮去皮,用酥炙)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皂荚丸)
2、治卒中风口:大皂荚30g(去皮、子,研末下筛)。以三年大醋和,左?涂右,右?涂左,干更涂之。(《千金要方》)
3、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皂荚,细研。粥饮下9g,立通。(《政类本草》引孙真人方)
1、阿魏散
2、白蔹膏
3、白花蛇丸
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皂苷类成分:共有19种五环三萜型皂荚皂苷成分;还含鞣质、蜡酸、甾醇等;种子内胚乳含半乳糖与甘露糖组成的多糖。
药理作用:
本品能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黏液的分泌,产生祛痰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皮肤真菌、阴道滴虫亦有抑制作用。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所含皂苷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程度,缩小梗死面积,降低血清中AST、CK、LDH活性,并能增加血清中SOD活性及降低血清中MDA含量。皂苷物和正丁醇提取物有抗肿瘤作用。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皂荚,皂荚果实呈扁长的剑鞘状而略弯曲,长15-20cm,宽2-3.5cm,厚0.8-1.5cm,表面深紫棕色至黑棕色,被灰色粉霜,种子所在处隆起,基部渐狭而略弯,有短果柄或果柄痕。两侧有明显的纵棱线,摇之有响声,质硬,剖开后,果皮断面黄色,纤维性。种子多数,扁椭圆形,黄棕色,光滑。气特异,有强烈刺激性,粉末嗅之有催嚏性,味辛辣。以肥厚、色紫褐者为佳。
1.《神农本草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
2.《本草纲目》;“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民疠济癣。”“其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异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
3.《本经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