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鹅管白前、竹叶白前、石蓝、嗽药
来源:萝摩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干燥根茎及根。
处方用名:白前、白前根、炙白前、蜜白前
药性: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降气,祛痰,止咳。
临床应用:
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咳嗽痰多,气喘。本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治外感风寒咳嗽,咯痰不爽者,配荆芥、桔梗等宣肺解表之品,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咳喘浮肿,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则配紫菀、半夏、大戟等以逐饮平喘,如白前汤(《深师方》);配清泻肺热之桑白皮、葶苈子等同用,可治内伤肺热咳喘,如白前丸(《圣济总录》);若与益气润肺之黄芪、沙参等配伍,可治疗久咳肺气阴两虚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临床配伍:
治久嗽兼唾血:白前三两,桑白皮、桔梗各二两,甘草(炙)一两。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顿服。若重者,十数剂。忌猪肉、海藻、菘菜。(《近效方》)
1、止嗽散
化学成分:主要含皂苷类成分:白前皂苷A~K,白前新皂苷A、B等。
药理作用:
白前醇提物、醚提物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白前醇提物、水提物及醚提物均有祛痰作用。白前水提物有明显的平喘作用。柳叶白前醇提物和醚提物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柳叶白前醇提物显著地抑制应激性、盐酸性及吲哚美辛-乙醇性胃溃疡的形成,并有一定的止泻作用。白前醇提物能显著延长血栓形成及凝血时间,还有诱异白血病细胞分化作用。
炮制方法:
1.白前: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2.蜜白前: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白前段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不粘手,取出晾凉。
每100kg白前段,用熟蜜25kg。
炮制作用:
1.白前:味辛、苦,性微温。归肺经。具有降气、消痰、止咳的功能。生品长于解表理肺,降气化痰。常用于外感咳嗽或痰湿咳喘。
2.蜜白前:能缓和白前对胃的刺激性,偏于润肺降气,能增强止咳作用。常用于肺虚咳嗽或肺燥咳嗽。
【性状】 柳叶白前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长4~1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节明显,节间长1.5~4.5cm,顶端有残茎。质脆,断面中空。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长可达10cm,直径不及1mm,有多次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气微,味微甜。 芫花叶白前根茎较短小或略呈块状;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节间长1~2cm。质较硬。根稍弯曲,直径约1mm,分枝少。 【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柳叶白前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污绿色;芫花叶白前显棕红色,放置后不变色。
1.《名医别录》:“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2.《本草纲目》:“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
3.《本草汇言》:“白前泄肺气,定喘嗽之药也,疗喉间喘呼,为治咳之首剂;宽膈之满闷,为降气之上品。前人又主奔豚及肾气,然则性味功力,三因并施,脏腑咸入,腠里皮毛,靡不前至,盖以功力为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