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轩岐救正论》
别名:土贝母、浙贝、象贝
来源: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处方用名:浙贝母
药性: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临床应用:
1.风热咳嗽,痰火咳嗽
2.瘰疬,瘿瘤,疮毒,肺痈,乳痈
1.风热、痰热咳嗽。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长于清化热痰,降泄肺气。多用于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前者常配桑叶、牛蒡子同用,后者多配瓜蒌、知母等。
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本品苦泄清解热毒,化痰散结消痈,治痰火瘰疬结核,可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医学心悟》);治瘿瘤,配海藻、昆布;治疮毒乳痈,多配连翘、蒲公英等,内服外用均可;治肺痈咳吐脓血,常配鱼腥草,芦根、桃仁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项: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临床配伍:
1、治咽喉十八症;大黑枣每个去核,装入五倍子(去虫,研)一个、象贝(去心,研)一个。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叶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临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经验广集》吹喉散)
2、治对口:象贝母研末敷之。(《纲目拾遗》引《杨春涯经验方》)
1、加味桔梗汤
2、清咽下痰汤
3、疏风清热汤
4、香贝养荣汤加减
5、桑杏汤
6、养阴清肺汤
7、程氏生铁落饮
8、桑白皮汤
9、桔梗杏仁煎
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贝母素甲(浙贝甲素),贝母素乙(浙贝乙素),浙贝母酮,贝母辛,异浙贝母碱,浙贝母碱苷,浙贝母丙素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祛痰
(2)镇咳
(3)平喘
2.其他药理作用
(1)兴奋子宫
(2)收缩肠肌
(3)降低血压
(4)镇静
(5)镇痛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
【性状】 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鱗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完整的鱗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鱗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 浙贝片为鱗茎外层的单瓣鱗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6~56μm,层纹不明显。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少见,副卫细胞4~5个。草酸钙结晶少见,细小,多呈颗粒状,有的呈梭形、方形或细杆状。导管多为螺纹,直径至18μm。 (2)取本品粉末5g,加浓氨试液2ml与三氯甲烷2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8ml,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本草正》:“大治肺痛、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2.《本草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3.《本经逢原》:“同青黛治人面恶疮,同连翘治项上结核。皆取其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