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经集注》
别名:竹皮、青竹茹
来源:禾本科植物青竿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竿的干燥中间层。
处方用名:竹茹、淡竹茹、姜竹茹
药性: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临床应用:
1.痰热咳嗽,胆火夹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
2.中风痰迷,舌强不语
3.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1.痰热、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竹茹甘寒性润,善清化热痰。治肺热咳嗽,痰黄稠者,常配瓜蒌、桑白皮等同用;治痰火内扰,胸闷痰多,心烦不寐者,常配枳实、半夏、茯苓,如温胆汤(《千金方》)。
2.胃热呕吐、妊娠恶阻。本品能清热降逆止呕,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常配黄连、黄芩、生姜等药用,如竹茹饮(《延年秘录》);若配人参、陈皮、生姜等,可治胃虚有热之呕吐,如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治胎热之恶阻呕逆,常配枇杷叶、陈皮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生用偏于清化热痰,姜汁炙用偏于和胃止呕。
临床配伍:
1、伤损内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胁中刺痛。用青竹茹、乱发各一团,炭火炙焦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2、月水不断:青竹茹微炙,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普济方》)
3、妇人损胎:孕八、九月,或坠伤,牛马惊伤,心痛。用青竹茹五两,酒一升,煎五合服。(《子母秘录》)
1、蒿芩清胆汤
2、橘皮竹茹汤
3、羚角钩藤汤
4、温胆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2,5-二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醛,苯二甲酸2,-羟乙基甲基酯等。
药理作用:
本品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炮制方法:
1.竹茹: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硬皮,切段或揉成小团。
2.姜竹茹:取竹茄段或团,加姜汁拌匀,稍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如烙饼法将两面烙至微黄色,取出晾凉。
每100kg竹茹,用生姜10kg。
炮制作用:
1.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的功能。多用于痰热咳嗽或痰火内扰,心烦不安。
2.姜竹茹:能增加降逆止呕的功效,多用于呕哕、呃逆。
【性状】 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1.《名医别录》:“治呕口宛,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2.《医学入门》:“治虚烦不眠,伤寒劳复,阴筋肿缩腹痛,妊娠因惊心痛,小儿痫口噤,体热。”
3.《本草汇言》:“竹茹,清热化痰,下气止呃之药也。如前古治肺热热甚,咳逆上气,呕哕寒热及血溢崩中诸证。此药甘寒而降,善除阳明一切火热痰气为疾,用之立安,如诸病非因胃热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