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来源:禾本科植物青竿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竿的干燥中间层。
处方用名:竹沥、竹沥油、竹油
药性:甘,寒。归心、肺、肝经。
功效: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临床应用:
1.痰热咳喘
2.中风痰迷,惊痫癫狂
1.痰热咳喘。本品性寒滑利,祛痰力强。治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常配半夏、黄芩等,如竹沥达痰丸(《沈氏尊生书》)。
2.中风痰迷,惊痫癫狂。本品入心肝经,善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治中风口噤,《千金方》以本品配姜汁饮之;治小儿惊风,常配胆南星、牛黄等药用。
用法用量:30~50mL,冲服。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滑利,寒痰及便溏者忌用。
临床配伍:
1、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要方》)
2、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要方》竹沥汤)
3、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竹沥一升,独活三两,生地黄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顷服之。(《医心方》引憎深方)
4、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5、治肺痈: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6、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1、白术和中汤
2、变通十味温胆汤
3、大金丹
化学成分:主要含酚性成分、有机酸、多种氨基酸、糖类等。
药理作用:
本品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具有显著的抗深部菌感染作用,对新生隐球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并具有抗炎作用。
炮制方法:
取鲜嫩淡竹茎,截成0.3~0.5m的段,劈开洗净,装入坛内,装满后坛口向下,架起,坛的底面及周围用锯末和劈柴围严,用火燃烧,坛口下面置一罐,竹片受热后即有汁液流出,滴注罐内,至竹中汁液流尽为止。
炮制作用:
1.竹沥:味甘、苦,性寒。入心、胃经。具有清热豁痰、镇惊利窍功能。竹沥对热咳痰稠,最具卓效。用于肺热痰壅,咳逆胸闷,亦可用于痰热蒙蔽清窍诸证,中风痰述,惊痫癫狂等,为痰家之圣剂。
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具竹香气,味微甜。
1.《名医别录》:“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2.《本草衍义》:“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皮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3.《本草纲目》:“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