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黄【化痰止咳平喘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天竺黄

基本内容

出处:《蜀本草》

别名:天竹黄、竹黄

来源: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竿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处方用名:天竺黄

药性: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豁痰,清心定惊。

临床应用:
1.热病神昏,中风痰迷
2.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1.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热病神昏。本品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之功与竹沥相似而无寒滑之弊。治小儿痰热惊风,常配麝香、胆南星、辰砂等,如抱龙丸(《小儿药证直诀》);治中风痰壅、痰热癫痫等,常配黄连、菖蒲、郁金等;治热病神昏谵语,可配牛黄、连翘、竹叶卷心等。
2.痰热咳喘。用本品以清热化痰,常配瓜蒌、贝母、桑白皮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临床配伍:
治小儿疳积:雄黄(研,水飞),天竺黄各二钱,牵牛末一钱。上同再研,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二至五丸,食后,薄荷汤下。大者加丸数。(《小儿药证直诀》牛黄丸)

方剂

1、抱龙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胆碱,甜菜碱;还含二氧化硅,氨基酸和有机酸,氯化钾等。

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竹红菌乙素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此外,有减慢心率、扩张微血管、抗凝血等作用。

炮制

剖开竹竿,取出节间的块状物,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片块或颗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蓝色、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洁白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吸湿性强。气微,味淡。
【鉴别】 (1)取本品适量,炽灼灰化后,残渣加醋酸2滴使湿润,滴加钼酸铵试液1滴与硫酸亚铁试液1滴,残渣即显蓝色。
(2)取本品粉末2g,加盐酸10ml,振摇2分钟,滤过,取滤液备用。取滤纸1片,加亚铁氰化钾试液1滴,待干后,同一斑点上滴加滤液1滴,再缓缓滴加水10滴、0.1%茜素红的乙醇溶液1滴,置氨蒸气中熏后,滤纸上可见紫色或蓝紫色环,环中显红色。
(3)取本品粉末1g,置20ml气相顶空进样瓶或其他耐压容器中,加6mol/L盐酸溶液10ml,加盖密封,置水浴中加热2小时,取出,放冷,离心,取上清液,蒸干,残渣加稀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天竺黄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亮氨酸对照品、丙氨酸对照品,分别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19: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在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开宝本草》:“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2.《本草汇言》:“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个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入抱龙丸,治婴科惊痰要剂。加大人中风,失音不语,入风痰药中,亦屡见奏效。”
3.《本草正》:“善开风痰,降热痰。治痰滞胸膈,烦闷,癫痫。清心火,镇心气,醒脾疏肝。明眼目,安惊悸。疗小儿风痰急惊客忤。亦治金疮,并内热药毒。”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