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化痰止咳平喘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桔梗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包袱花、铃哨花、道拉基

来源:桔梗科植物桔梗干燥根。

处方用名:桔梗

药性: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临床应用:
1.咳嗽痰多,咯痰不爽,胸闷不畅
2.咽痛音哑 
3.肺痈吐脓


1.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无论寒热皆可应用。风寒者,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温病条辨》);风热者,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治痰滞胸痞,常配枳壳用。
2.咽喉肿痛,失音。本品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常配甘草、牛蒡子等用,如桔梗汤(《金匮要略》)及加味甘桔汤(《医学心悟》)。治咽喉肿痛,热毒盛者,可配射干、马勃、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利咽。
3.肺痈吐脓。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治肺痈咳嗽胸痛。咯痰腥臭者,可配甘草用之,如桔梗汤(《金匮要略》);临床上可再配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加强清肺排脓之效。
此外,本品又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临床配伍:
(1)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化痰利气,风寒者,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
(2)风热者,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
(3)能宣肺利咽开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配甘草、牛蒡子,如桔梗汤与加味甘桔汤;
(4)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配甘草,如金匮桔梗汤。

方剂

1、止嗽散
2、银翘散
3、桑菊饮
4、柴葛解肌汤
5、败毒散
6、参苏饮
7、加减葳蕤汤
8、清瘟败毒饮
9、普济消毒饮
10、五积散
11、防风通圣散
12、参苓白术散
13、百合固金汤
14、九仙散
15、天王补心丹
16、血府逐瘀汤
17、杏苏散
18、藿香正气散
19、贝母瓜蒌散

药理

化学成分:桔梗含有约40种三萜皂苷类成分,根据桔梗皂苷元母核化学结构的变化规律可分为桔梗酸类(如桔梗皂苷A、B、D)、桔梗二酸类(如桔梗二酸A、B、C)和远志酸类(如远志皂苷D)等3种主要类型;还含白桦脂醇、甲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远志酸甲酯、3-O-β-昆布二糖基远志酸甲酯、桔梗苷酸A甲酯、2-O-甲基桔梗苷酸A甲酯、α-菠菜甾醇、α-菠菜甾醇-β-D-葡萄苷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祛痰
(2)镇咳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炎
(2)抗溃疡
(3)解热
(4)镇静
(5)镇痛
(6)降血糖
(7)降血脂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淡黄白色至黄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黄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不去外皮者有木栓层,细胞中含草酸钙小棱晶。栓内层窄。韧皮部乳管群散在,乳管壁略厚,内含微细颗粒状黄棕色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薄壁细胞含菊糖。
(2)取本品,切片,用稀甘油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扇形或类圆形的菊糖结晶。
(3)取本品粉末1g,加7%硫酸乙醇-水(1:3)混合溶液20ml,加热回流3小时,放冷,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三氯甲烷液,加水洗涤2次,每次30ml,弃去洗液,氯甲烷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桔梗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醚(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2.《珍珠囊药性赋》:“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
3.《本草蒙筌》:“开胸膈,除上气壅,清头目,散表寒邪,驱胁下刺痛,通鼻中窒塞,咽喉肿痛急觅,逐肺热,住咳,下痰,治肺痈排脓,养血,仍消恚怒,尤却怔忡。”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