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落首、海萝、藫、海藻菜、乌菜、海带花
来源: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干燥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
处方用名:海藻
药性:苦、咸,寒。归肝、胃、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1.瘿瘤,瘰疬,睾丸肿痛
2.痰饮水肿
1.瘿瘤、瘰疬、睾丸肿痛。本品咸能软坚,消痰散结。治瘿瘤,常配昆布、贝母等药用,如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治瘰疬,常与夏枯草、玄参、连翘等同用,如内消瘰疬丸(《疡医大全》);治睾丸肿胀疼痛,配橘核、昆布、川楝子等,如橘核丸(《济生方》)。
2.痰饮水肿。本品有利水消肿之功,但单用力薄,多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湿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不宜与甘草同用。
临床配伍:
1、治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海藻1斤(去咸)清酒2升。上2味,以绢袋盛海藻酒渍,春夏2日。一服2合,稍稍含咽之,日3。酒尽更,2升渍,饮之如前。渣暴干,末服方寸匕,日3。尽更作,3剂佳。(《肘后方》)
2、治颌下瘰疬如梅李:海藻1斤,酒2升。渍数日,稍稍饮之。(《肘后方》)
3、治蛇盘瘰疬,头项交接者:海藻菜(以荞面炒过)、白僵蚕(炒)等分。为末,以白梅泡汤,和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米饮下,必泄出毒气。(《世医得效方》)
4、治疝气:海蒿子,昆布各15g,小茴香30g。水煎服。(《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5、治身上生赘肉:海藻为末敷,仍煎海藻酒服之,则去。(《普济方》)
1、海藻玉壶汤
2、海藻玉壶汤加减
3、消瘿散
化学成分:主要含多糖:羊栖菜多糖A、B、C,海藻多糖等。还含碘、钾、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与无机元素等。
药理作用:
所含碘化物可预防和纠正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功能不足,并能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基础代谢率增高,从而减轻症状。提取物藻酸双酯钠(PSS)具有抗凝血,降低血黏度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羊栖菜多糖表现出显著的抗高血压和降低血胆固醇的效果。褐藻糖胶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浸剂及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海藻多糖具有抗HP(幽门螺旋杆菌)作用。海藻水浸剂及醇提取物在体外对人型结核杆菌及某些真菌有抗菌作用。多种提取物表现抗肿瘤活性。
除去杂质,洗净,稍晾,切段,晒干。
【性状】
大叶海藻 皱缩卷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长30~60cm。主干呈圆柱状,具圆锥形突起,主枝自主干两侧生出,侧枝自主枝叶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状突起。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长5~7cm,宽约1cm,全缘或具粗锯齿;次生叶条形或披针形,叶腋间有着生条状叶的小枝。气囊黑褐色,球形或卵圆形,有的有柄,顶端钝圆,有的具细短尖。质脆,潮润时柔软;水浸后膨胀,肉质,黏滑。气腥,味微咸。
小叶海藻 较小,长15~40cm。分枝互生,无刺状突起。叶条形或细匙形,先端稍膨大,中空。气囊腋生,纺锤形或球形,囊柄较长。质较硬。
【鉴别】
取本品1g,剪碎,加水20ml,冷浸数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3~5ml,加三氯化铁试液3滴,生成棕色沉淀。
1.《神农本草经》;“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
2.《本草蒙筌》:“治项间瘰疬,消颈下瘿囊;利水道,通癃闭成淋,泻水气,除胀满作肿。”
3.《本草纲目》;“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