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石【化痰止咳平喘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海浮石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拾遗》

别名:水花,海石,水泡石,浮海石

来源: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骨骼,俗称石花;或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又称浮海石。

处方用名:海浮石

药性:咸,寒。归肺、肾经。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临床应用:
1.痰热咳喘
2.瘰疬,瘿瘤
3.血淋,石淋


1.痰热咳喘。本品寒能清肺降火,咸能软坚化痰。治痰热壅肺,咳喘咯痰黄稠者,常配瓜萎、贝母、胆星等同用,如清膈煎(《景岳全书》);若肝火灼肺,久咳痰中带血者,可配青黛、山栀、瓜蒌等药用,以泻肝清肺,化痰止血,如咳血方(《丹溪心法》)。
2.瘰疬,瘿瘤。本品能软坚散结,清化痰火。常配牡蛎、贝母、海藻等同用。
3.血淋、石淋。可单味研末或配小蓟、蒲黄、木通等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先煎。

临床配伍:
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②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四钱,薄荷二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百部煎汤调下。(《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
③治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④治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
⑤治小肠气,茎缩囊肿;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木通、灯心、赤茯苓、麦门冬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⑥治诸疝:海石、香附。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
⑦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上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本事方》)
⑧治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候。(《本事方》神效散)
⑨治疔疮,发背,恶疮:白浮石半两,没药二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济方》耆老丹)
⑩治耳底有脓:海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一字。上为细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济方》没药散)
⑾治疳疮久不愈:海浮石(烧红醋淬数次)、金银花。上海石二停,金银花一停,同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如签茶一般,日用二服。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儒门事亲》)

方剂

1、沉香延龄散
2、二子二石汤
3、猴枣鹭涎散

药理

化学成分:脊突苔虫的骨骼,主含碳酸钙,并含少量镁、铁及酸不溶物质;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亦含氯、镁等。

药理作用:
本品有促进支气管分泌物排出的作用,还可促进尿液的形成及排泄。

性状和鉴别

浮石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者为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引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结块,咸能软坚也。”
2.《本草纲目》:“消瘤瘿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浮石,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3.《本草正》:“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