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无
来源: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苦杏仁
药性: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1.咳嗽气喘,胸满痰多
2.肠燥便秘
1.咳嗽气喘。本品主入肺经,味苦降泄,肃降兼宣发肺气而能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咳喘病证。如风寒咳喘,胸闷气逆,配麻黄、甘草,以散风寒宣肺平喘,如三拗汤(《伤寒论》);若风热咳嗽,发热汗出,配桑叶、菊花,以散风热宣肺止咳,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燥热咳嗽,痰少难咯,配桑叶、贝母、沙参,以清肺润燥止咳,如桑杏汤(《温病条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肺热咳喘,配石膏等以清肺泄热宣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2.肠燥便秘。本品质润多脂,味苦而下气,故能润肠通便。常配柏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此外,本品外用,可治蛲虫病、外阴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5~10g。生品入煎剂宜后下。
注意事项:内服不宜过量,以免中毒。大便溏泻者慎用。婴儿慎用。
临床配伍:
(1)主入肺经,苦降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兼宣肺之功,随证配伍用于各种咳喘病证,如风寒咳喘,配麻黄、甘草,以散风寒宣肺平喘,即三拗汤;
(2)风热咳嗽,配桑叶、菊花,以散风寒宣肺止咳,如桑菊饮;
(3)燥热咳嗽,配桑叶、贝母、沙参,以清肺润燥止咳,如桑杏汤;
(4)肺热咳喘,配石膏以清肺泄热宣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1、五虎汤
2、桂枝麻黄各半汤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柴枳半夏汤
5、石斛夜光丸
6、补肺阿胶汤
7、养金汤
8、定喘汤
9、厚朴麻黄汤
1、0大黄蟅虫丸
1、1、杏苏散
1、2、桑杏汤
1、3、六和汤
1、4、藿朴夏苓汤
1、5、三仁汤
1、6、宣痹汤
1、7、防风汤
1、8、清气化痰丸
1、9、桑白皮汤
2、0桔梗杏仁煎
化学成分:苦杏仁中含苦杏仁苷约3%;脂肪油约50%,包括己醛、(E)-2-己烯醛、(E)-2-壬烯醛、(E,E)-2,4-癸二烯醛、柠檬醛、胆甾醇、芳樟醇、环氧二氢芳樟醇、α-松油醇、异松香烯、硬脂酸、亚麻酸、肉豆蔻酸、花生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γ-十二碳内酯、γ-癸内酯等;蛋白质及多种游离氨基酸。此外,尚含有苦杏仁苷酶、苦杏仁酶及樱苷酶、扁桃苷、玉红黄质、野樱苷、β-紫罗兰酮、毛茛黄素、扁桃腈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祛痰
(2)镇咳
(3)平喘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炎
(2)镇痛
(3)抗肿瘤
(4)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5)增强免疫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
本品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鉴别】
(1)种皮表面观:种皮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连,黄棕色至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圆形或贝壳形,直径25~150μm。种皮外表皮细胞浅橙黄色至棕黄色,常与种皮石细胞相连,类圆形,壁常皱缩。
(2)取本品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二氯甲烷适量,加热回流2小时,弃去二氯甲烷液,药渣挥干,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杏仁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5~10℃放置12小时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立即用0.8%磷钼酸的15%硫酸乙醇溶液浸板,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l.《本草拾遗》:“杀虫。以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
2.《珍珠囊药性赋》:“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润大肠气秘。”
3.《本草便读》;“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能润大肠,故大肠气秘者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