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子【化痰止咳平喘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紫苏子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经集注》

别名:苏子、黑苏子、铁苏子、任子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紫苏子、苏子、炒紫苏子、炒苏子、蜜苏子、苏子霜

药性: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1.痰壅气逆,咳嗽气喘
2.肠燥便秘


1.咳喘痰多。本品性主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用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痰多胸痞,甚则不能平卧之证,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上盛下虚之久咳痰喘,则配肉桂、当归、厚朴等温肾化痰下气之品,如《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
2.肠燥便秘。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如紫苏麻仁粥(《济生方》)。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慎用。

临床配伍:
1、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拉锯,老人咳嗽吼喘:苏子一钱,八达杏仁一两(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钱。共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滇南本草》苏子散)
2、治冷气心腹痛,妨胀不能下食:紫苏子一合(微炒),桂心末二钱。捣碎紫苏子,以水二大盏,绞滤取汁,入米二合,煮粥候热,入桂末食之。(《圣惠方》)
3、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济生方》紫苏麻仁粥)
4、治食蟹中毒:紫苏子捣汁饮之。(《金匮要略》)

方剂

1、苏子降气汤
2、三子养亲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脂肪酸类成分: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酚酸类成分:迷迭香酸等。还含氨基酸、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
紫苏子及其炮制品多种提取物有不同程度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炒紫苏子醇提物有抗炎、抗过敏、增强免疫作用。紫苏子的脂肪油提取物有降血脂作用。此外,紫苏子还有抗氧化、改善学习记忆、抗肝损伤及抑制肿瘤等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紫苏子: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紫苏子:取净紫苏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表面颜色加深,断面浅黄色,并逸出香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3.蜜紫苏子: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紫苏子内拌匀,稍闷,文火炒至深棕色,不粘手时取出。
每100kg紫苏子,用熟蜜10kg。
4.苏子霜:取净紫苏子,研如泥状,加热,用布或吸油纸包裹,压榨去油,至药物不再粘成饼,成松散粉末为度,研细。
炮制作用:
1.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能。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
2.炒紫苏子: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
3.蜜苏子:长于润肺止咳,降气平喘。
4.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鉴别】 (1)本品粉末灰棕色。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细胞极扁平,具钩状增厚壁;表面观呈类椭圆形,壁具致密雕花钩纹状增厚。外果皮细胞黄棕色,断面观细胞扁平,外壁呈乳突状;表面观呈类圆形,壁稍弯曲,表面具角质细纹理。内果皮组织断面观主为异型石细胞,呈不规则形;顶面观呈类多角形,细胞间界限不分明,胞腔星状。内胚乳细胞大小不一,含脂肪油滴;有的含细小草酸钙方晶。子叶细胞呈类长方形,充满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苏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5:2.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名医别录》:“主下气,除寒温中。”
2.《药品化义》:“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散,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膈热则痰壅,痰结则闷痛,以此豁痰散结。如气郁不舒,乃风寒客犯肺经,久遏不散,则邪气与真气相持,致饮食不进,痰嗽发热,似弱非弱,以此清气开郁,大为有效。”
3.《本经逢原》:“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但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溏者皆不可用。”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