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化痰止咳平喘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百部

基本内容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百条根、百部草、闹虱药、药虱药

来源: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处方用名:百部、百部根、炙百部、蜜百部

药性: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临床应用:
1.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
2.头虱,体虱,疥癣,蛲虫病,阴痒


1.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本品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可单用或配伍应用。治风寒咳嗽,配荆芥、桔梗、紫菀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久咳不已,气阴两虚者,则配黄芪、沙参、麦冬等,如百部汤(《本草汇言》);治肺痨咳嗽,阴虚者,常配沙参、麦冬、川贝母等。
2.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等。本品有杀虫灭虱之功,以治蛲虫病为多用,以本品浓煎,睡前保留灌肠;治阴道滴虫,可单用,或配蛇床子、苦参等煎汤坐浴外洗,治头虱、体虱及疥癣,可制成2O%乙醇液,或5O%水煎剂外搽。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水煎或酒浸。久咳宜蜜炙用,杀虫灭虱宜生用。

临床配伍:
1、治久嗽不巳,咳吐痰涎,重亡津液,渐成肺痿,下午发热,鼻塞项强,脚胁胀满,卧则偏左其嗽少止,偏右嗽必连发,甚则喘急,病必危殆:百部、薏苡仁、百合、麦门冬各三钱,桑白皮、白茯苓、沙参、黄芪、地骨皮各一钱。水煎服。(《本草汇言》百部汤)
2、治肺寒壅嗽,微有痰:百部三两(炒),麻黄,杏仁四十个。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热水化下,加松子仁肉五十粒,糖丸之,含化大妙。(《小儿药证直诀》百部丸)

方剂

1、止嗽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多种生物碱类成分:百部碱、原百部碱、对叶百部碱、百部定碱、异百部定碱、直立百部碱、蔓生百部碱等。还含蛋白质、脂类等。

药理作用:
百部所含的对叶百部碱有显著的镇咳、驱虫作用。百部乙醇提取液对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5%~50%百部醇浸液及水浸液对头虱、体虱、阴虱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醇浸液较水浸液效强。此外,百部碱尚有抗结核、镇静、镇痛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百部: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蜜百部:取熟蜜,加少量开水稀释,淋入净百部片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百部片,用熟蜜12.5kg。
炮制作用:
1.百部:味甘、苦,性微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及止咳、杀虫的功能。生品长于止咳化痰,灭虱杀虫。可用于外感咳嗽,疥癣,灭头虱或体虱,驱蛲虫。
2.蜜百部: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并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可用于肺痨咳嗽,百日咳。

性状和鉴别

性状鉴定:
1.直立百部: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皱缩弯曲,长5~12cm,直径0.5~1cm。表面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较宽,中柱扁缩。气微,味甘、苦。
2.蔓生百部:两端稍狭细,表面多不规则皱褶及横皱纹。
3.对叶百部呈长纺锤形或长条形,长8~24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至暗棕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
显微鉴定:
本品横切面:
1.直立百部根被为3~4列细胞,壁木栓化及木化,具致密的细条纹。皮层较宽。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19~27个,间隔排列,韧皮部束内侧有少数非木化纤维;木质部束导管2~5个,并有木纤维及管胞,导管类多角形,径向直径约至48μm,偶有导管深入至髓部。髓部散有少数细小纤维。
2.蔓生百部根被为3~6列细胞。韧皮部纤维木化。管径直径约至184μm,通常深入至髓部,与外侧导管束作2~3轮状排列。
3.对叶百部根被为3列细胞,细胞壁无细条纹,其内层细胞的内壁特厚。皮层外侧散有纤维,类方形,壁微木化。中柱韧皮部束36~40个。木质部束导管圆多角形,直径至107μm,其内侧与木纤维及微木化的薄壁细胞连接成环层。

古籍参考

1.《名医别录》:“主咳嗽上气。”
2.《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3.《日华子本草》:“治疳蛔及传尸骨蒸,杀蛔虫,寸白、蛲虫。”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