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化痰止咳平喘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紫菀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青苑、紫倩、小辫、返魂草、山白菜

来源: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和根茎。

处方用名:紫菀、炙紫菀、蜜紫菀

药性:辛、苦,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
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咳嗽有痰。本品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对咳嗽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如风寒犯肺,咳嗽咽痒,咯痰不爽,配荆芥、桔梗、百部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治阴虚劳嗽,痰中带血,则配阿胶、贝母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汤。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肺痈、胸痹及小便不通等证,盖取其开宣肺气之力。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方剂

1、止嗽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萜类成分:紫菀酮、表紫菀酮、表木栓醇;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山柰酚等;香豆素类成分:东莨菪碱等;蒽醌类成分:大黄素等。还含甾醇、肽类、挥发油类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祛痰
(2)镇咳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菌
(2)抗病毒
(3)抗肿瘤

炮制

炮制方法:
1.紫菀: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或段,干燥。
2.蜜紫菀: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紫菀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褐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紫菀片或段,用熟蜜25kg。
炮制作用:
1.紫菀:味辛、苦,性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的功能。生品以散寒、降气化痰力胜,能泻肺气之壅滞。多用于风寒咳嗽,痰饮喘咳,小便癃闭。
2.蜜紫菀:转泻为润,以润肺止咳力胜,故蜜紫菀多用于肺虚久咳或肺虚咳血。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鉴别】 (1)本品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多萎缩或有时脱落,内含紫红色色素。下皮细胞1列,略切向延长,侧壁及内壁稍厚,有的含紫红色色素。皮层宽广,有细胞间隙;分泌道4~6个,位于皮层内侧;内皮层明显。中柱小,木质部略呈多角形;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弧角间;中央通常有髓。
根茎表皮有腺毛,皮层散有石细胞和厚壁细胞。根和根茎薄壁细胞含菊糖,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菀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
2.《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3.《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潘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