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药性论》
别名:兜铃、马兜零、马兜苓、水马香果、葫芦罐、臭铃铛、蛇参果
来源: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或马兜铃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马兜铃、兜铃、炙马兜铃、炙兜铃、蜜兜铃
药性:苦,微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临床应用:
1.肺热咳喘,痰中带血
2.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1.肺热咳喘。本品性寒质轻,主入肺经,味苦泄降,善清肺热,降肺气,又能化痰。故热郁于肺,肺失肃降,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常配桑白皮、黄芩、枇杷叶等同用;治肺虚火盛,喘咳咽干,或痰中带血者,则配阿胶等同用,以养阴清肺止咳平喘,如补肺阿胶散(《小儿药证直诀》)。
2.痔疮肿痛或出血。本品又入大肠经,能清除大肠积热而治痔疮肿痛或出血,常配生地、白术等药内服,也可配地榆、槐角煎汤熏洗患处。
此外,又能清热平肝降压而治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肺虚久咳蜜炙用,其余生用。
注意事项:本品含马兜铃酸,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临床配伍:
1.治伤寒后肺气喘促:马兜铃一分,木通(锉)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紫苏茎叶一分。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灯芯十五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圣济总录》马兜铃汤)
2.治肺脏虚实不调,痰滞咳嗽,面目浮肿,颊赤虚烦:马兜铃、麻黄(去节)、五味子(炒)、甘草(炙)各一两。上捣筛,每服三钱,水盏,入砂糖少许,同煎至六分,食后临卧去滓温服。(《普济方》马兜铃汤)
3.治肺热咳嗽,气急喘促:马兜铃七枚,桑根白皮(锉)三两,甘草(炙)二两,升麻一两,灯芯一小束。上五味?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一日三次。(《圣济总录》)
4.治久嗽不愈:用马兜铃五钱,蒌仁霜二钱,北五味一钱。俱炒共为末,每服一钱,早晚食后白汤调送。(《本草汇言》)
5.治血痔诸瘘疮:用马兜铃一两,甘草五钱,怀生地,于白术各二两。作五剂,水煎服。(《本草汇言》)
6.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马兜铃服之。(《千金要方》)
7.治肺气热闭,下为癃闭或为淋涩:用马兜铃、怀生地各三钱,生甘草一钱,茯苓、木通、灯芯草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8.治心痛: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摘玄方》)
9.治瘰疬久不消:用马兜铃三钱,当归、生地各二钱,牡丹皮一钱。日饮一剂,渐消。(《本草汇言》)
10.治鼻渊:马兜铃五钱,麻黄三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一钟。加黑砂糖少许。卧时温服即愈。(《外科大成》马兜铃散)
1、清咽下痰汤
2、补肺阿胶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马兜铃酸类成分:马兜铃酸A~E、7-甲氧基-8-羟基马兜铃酸等;生物碱类成分:木兰花碱、轮环藤酚碱等;挥发油:马兜铃烯、马兜铃酮等。
药理作用:
马兜铃醇提物有镇咳、平喘和镇痛作用。马兜铃煎剂有一定的祛痰和抗炎作用。马兜铃素(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酸A)对环磷酰胺和60Co照射的动物低白模型有明显的升白作用。马兜铃中的木兰碱对动物有明显降压作用。马兜铃碱对动物肠管和子宫末梢血管有收缩作用。马兜铃酸在体外对多种细菌、真菌和酵母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方法:
1.马兜铃: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搓碎,筛去灰屑。
2.蜜马兜铃: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马兜铃碎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晾凉。
每100kg马兜铃,用熟蜜25kg。
炮制作用:
1.马兜铃:生品味苦,性寒。具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能。可用于肺热咳嗽或喘逆,痔疮肿痛,肝阳上亢之头昏、头痛。
2.蜜马兜铃:能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并可矫味,减少呕吐的副作用。
3.炙马兜铃:多用于肺虚有热的咳嗽。
【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长3~7cm,直径2~4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顶端平钝,基部有细长果梗。果皮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梗也分裂为6条。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较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每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纯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宽8~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异,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黄棕色。种翅网纹细胞较多,类长圆形或多角形,长径15~110μm,纹孔较大,交织成网状。种皮厚壁细胞成片,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棕黄色,长径9~25μm,壁极厚,胞腔内常含草酸钙小方晶。外果皮细胞多边形,间有类圆形油细胞。果隔厚壁细胞呈上、下层交叉排列,一层细胞呈纺锤形或长梭形,另一侧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具点状纹孔。 (2)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兜铃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马兜铃酸Ⅰ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甲苯乙酸乙酯-水-甲酸(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mn)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
1.《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
2.《本草经疏》:“马兜铃,入肺除热,而使气下降。咳嗽者,气升之病,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瘘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
3.《本草正义》:“宣肺之药,紫菀微温,兜铃微清,皆能疏通壅滞,止嗽化痰,此二者,有一温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热嗽、寒喘热喘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