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化痰止咳平喘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葶苈子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大適、大室,丁历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独行菜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葶苈子、炒葶苈子

药性: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临床应用:
1.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
2.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

临床配伍:
1、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取一升,顿服。(《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
2、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切作片子)半两,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处炒,候半夏黄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一钱,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食后。(《杨氏家藏方》葶苈散)

方剂

1、加味桔梗汤
2、己椒苈黄丸
3、葶苈大枣泻肺汤
4、调营饮
5、鳖甲煎丸
6、清宁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槲皮素等;挥发油:芥子油,异硫氰酸苄酯等;脂肪酸类成分:亚油酸、亚麻酸等。还含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
葶苈子所含芥子苷是镇咳的有效成分,炒用可提高芥子苷含量,故镇咳效果更好。葶苈子中的葶苈苷、葶苈子水提液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减慢,对衰弱的心脏可以增加心输出量,降低静脉压。葶苈苷对动物有利尿作用。此外,葶苈子尚具有降血脂、抗抑郁、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及抗菌等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葶苈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葶苈子:取净葶苈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声,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1.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
2.炒葶苈子: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夹虚的患者。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

性状和鉴别

【性状】 南葶苈子 呈长圆形略扁,长约0.8~1.2mm,宽约0.5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或较平截,种脐类白色,位于凹人端或平截处。气微,味微辛、苦,略带黏性。
北葶苈子 呈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人端。味微辛辣,黏性较强。
【鉴别】 (1)取本品少量,加水浸泡后,用放大镜观察,南葶苈子透明状黏液层薄,厚度约为种子宽度的1/5以下。北葶苈子透明状黏液层较厚,厚度可超过种子宽度的1/2以上。
(2)南葶苈子 粉末黄棕色。种皮外表皮细胞为黏液细胞,断面观类方形,内壁增厚向外延伸成纤维素柱,纤维素柱长8~18μm,顶端钝圆、偏斜或平截,周围可见黏液质纹理。种皮内表皮细胞为黄色,表面观呈长方多角形,直径15~42μm,壁厚5~8μm。
北葶苈子 种皮外表皮细胞断面观略呈类长方形,纤维素柱较长,长24~34μm,种皮内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方多角形或类方形。
(3)南葶苈子 取本品粉末1g,加70%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对照品,加30%甲醇制成每1ml含9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热风吹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