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葽绕、蕀蒬、棘菀、小草、细草、线儿茶,小草根、神砂草
来源: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远志、炙远志、远志肉
药性:苦、辛,温。归心、肾、肺经
功效: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临床应用:
1.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
2.癫痫惊狂
3.咳痰不爽
4.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1.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本品苦辛性温,性善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主治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失眠、惊悸等症,常与茯神、龙齿、朱砂等镇静安神药同用,如远志丸(《张氏医通》);治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菖蒲同用,如开心散(《千金方》),若方中再加茯神,即不忘散(《证治准绳》)。
2.癫痫惊狂。本品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故可用治痰阻心窍所致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等症。用于癫痫昏仆、痉挛抽搐者,可与半夏、天麻、全蝎等化痰、息风药配伍;治疗惊风狂证发作,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祛痰、开窍药同用。
3.咳嗽痰多。本品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故可用治痰多粘稠、咳吐不爽或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常与杏仁、贝母、瓜蒌、桔梗等同用。
4.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喉痹。本品辛行苦泄,功擅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消散痈肿,用于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内服、外用均有疗效,内服可单用为末,黄酒送服。外用可隔水蒸软,加少量黄酒捣烂敷患处。远志味辛入肺,开宣肺气,以利咽喉,如《仁斋直指方》治喉痹作痛用“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
临床配伍:
(1)临床多与人参、龙齿、茯神等配伍宁心安神,治疗惊悸、失眠健忘,如安神定志丸;
(2)与石菖蒲、郁金、白矾等同用豁痰开窍,治疗癫痫发作、痉挛抽搐;
(3)与杏仁、贝母、桔梗等配伍,祛痰止咳,治疗痰多黏稠、咳吐不爽者;
(4)单用苦泄温通,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消痈散肿,可治一切痈疽。
1、归脾汤
2、地黄饮子
3、补天大造丸
4、桑螵蛸散
5、天王补心丹
6、养心汤
7、定痫丸
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皂苷、糖酯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素、木质素、黄酮、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镇痛
(2)抗惊厥
(3)改善睡眠
2.其他药理作用
(1)祛痰
(2)镇咳
(3)降血压
(4)益智
(5)兴奋子宫
炮制方法:
1.远志: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段,干燥。
2.制远志:取甘草,加适量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浓缩至甘草量的10倍,再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被吸尽,取出,干燥。
每100kg远志段,用甘草6kg。
3.蜜远志:取熟蜜,加入少许开水稀释后,淋于制远志段中,稍闷,用文火炒至蜜被吸尽,药色深黄,略带焦斑,疏散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100kg远志段,用熟蜜20kg。
炮制作用:
1.远志:性味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
2.制远志:既能缓和燥性,又能消除麻味,防止刺喉,以安神益智为主。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
3.蜜远志:能增强化痰止咳的作用,多用于咳嗽,痰多,难咯出者。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剌喉感。 【鉴别】 (1)本品橫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栓内层为20余列薄壁细胞,有切向裂隙。韧皮部较宽广,常现径向裂隙。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均木化,射线宽1~3列细胞。薄壁细胞大多含脂肪油滴;有的含草酸钙簇晶和方晶。 (2)取本品粉末0.5g,加70%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远志?酮Ⅲ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7:3:1)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mn)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细叶远志皂苷〔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20μl和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6:3: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2.《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3.《药品化义》:“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昏自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