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母【平肝息风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珍珠母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图经》

别名:珠牡、珠母,明珠母

来源: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

处方用名:珍珠母、珠母、明珠母、煅珍珠母

药性: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退翳。

临床应用:
1.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心神不宁,惊悸失眠
3.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咸寒入肝,与石决明相似,有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作用,适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症,常与白芍、生地黄、龙齿等同用,如甲乙归藏汤(《医醇賸义》);治疗肝阳眩晕、头痛者,又常与石决明、牡蛎、磁石等平肝药同用,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若肝阳上亢并有肝热烦躁易怒者,可与钩藤、菊花、夏枯草等清肝火药物配伍。
2.惊悸失眠,心神不宁。本品质重入心经,有镇惊安神之功。治疗心悸失眠,心神不宁,可与朱砂、龙骨、琥珀等安神药配伍,如珍珠母丸(《普济本事方》);若配伍天麻、钩藤、天南星等息风止痉药,可用治癫痫、惊风抽搐等。
3.目赤翳障,视物昏花。本品性寒清热,有清肝明目之效,用治肝热目赤,羞明怕光,翳障,常与石决明、菊花、车前子配伍,能清肝明目退翳;用治肝虚目暗,视物昏花,则与枸杞子、女贞子、黑芝麻等配伍,可养肝明目;若属肝虚目昏或夜盲者,可与苍术、猪肝或鸡肝同煮服用。现用珍珠层粉制成眼膏外用,治疗白内障、角膜炎及结膜炎等,均有一定疗效。
此外,本品研细末外用,能燥湿收敛,用治湿疮瘙痒,溃疡久不收口,口疮等症。用珍珠层粉内服,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10~25g,先煎。

注意事项:本品属性寒镇降之品,故脾胃虚寒及孕妇慎用。

临床配伍:
①治肝阳上升,头晕头痛,眼花耳呜,面颊燥热:珍珠母五钱至一两,制女贞、旱莲草各三钱。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②治心悸失眠:珍珠母五钱至一两,远志一钱,酸枣仁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③治内眼疾患(晶体混浊,视神经萎缩):珍珠母二两,苍术八钱,人参一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方剂

1、安眠汤
2、坎气潜龙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磷脂酰乙醇胺、半乳糖神经酰胺、羟基脂肪酸、蜗壳朊、碳酸钙、氧化钙等。还含有锌、镁、铁、铝、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镇静
(2)抗惊厥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氧化
(2)抗衰老
(3)抗肿瘤
(4)抗胃溃疡

炮制

炮制方法:
1.珍珠母: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碾碎。
2.煅珍珠母:取净珍珠母,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或碾粉。
炮制作用:
1.珍珠母:味咸,性寒。归肝、心经。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定惊明目的功能。用于头痛眩晕,烦躁失眠,肝热目赤,肝虚目昏。
2.煅珍珠母:细研吞服,能治胃酸过多;同植物油、凡士林调和成油膏,可外涂治疗烫伤。

性状和鉴别

【性状】 三角帆蚌 略呈不等边四角形。壳面生长轮呈同心环状排列。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壳内面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左右壳均具两枚拟主齿,左壳具两枚长条形侧齿,右壳具一枚长条形侧齿;具光泽。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褶纹冠蚌 呈不等边三角形。后背缘向上伸展成大形的冠。壳内面外套痕略明显;前闭壳肌痕大呈楔形,后闭壳肌痕呈不规则卵圆形,在后侧齿下方有与壳面相应的纵肋和凹沟。左、右壳均具一枚短而略粗后侧齿和一枚细弱的前侧齿,均无拟主齿。 马氏珍珠贝 呈斜四方形,后耳大,前耳小,背缘平直,腹缘圆,生长线极细密,成片状。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具一凸起的长形主齿。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不规则碎块,表面多不平整,呈明显的颗粒性,有的呈层状结构,边缘多数为不规则锯齿状。棱柱形碎块少见,断面观呈棱柱状,断面大多平截,有明显的横向条纹,少数条纹不明显。 (2)取本品粉末,加稀盐酸,即产生大量气泡,滤过,滤液显钙盐的鉴别反应。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
2.《饮片新参》:“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痫,消热痞,眼翳。”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