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平肝息风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羚羊角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高鼻羚羊角

来源: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处方用名:羚羊角

药性: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热痉厥,癫痫发狂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3.肝火上炎,目赤翳障
4.温热病壮热神昏,温毒发斑
5.痈肿疮毒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本品主入肝经,咸寒质重,善能清泄肝热,平肝息风,镇惊解痉。故为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用治温热病热邪炽盛之高热、神昏、惊厥抽搐者,常与钩藤、白芍、菊花、桑叶、生地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治妇女子癎,可与防风、独活、茯神、酸枣仁等配伍,如羚羊角散(《济生方》);用治癫痫、惊悸等,可与钩藤、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味咸质重主降,有平肝潜阳之功。治肝阳上亢所致之头晕目眩,烦躁失眠,头痛如劈等症,常与石决明、龟甲、生地、菊花等同用,如羚羊角汤(《医醇賸义》)。
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本品善清泻肝火而明目。故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常与决明子、黄芩、龙胆草、车前子等同用,如羚羊角散(《和剂局方》)。
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本品入心肝二经,寒以胜热,故能气血两清,清热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甚或抽搐,热毒斑疹等症,常与石膏、寒水石、麝香等配伍,如紫雪丹(《千金方》);又王孟英以羚羊角、犀角加入白虎汤中,称羚犀石膏知母汤,治温热病壮热、谵语发斑等。
此外,本品有解热,镇痛之效,可用于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煎服,1~3g,宜另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用。

临床配伍:
1、治肝中风,筋脉拘急,舌强语涩:羚羊角屑一两,独活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同煎至六分,去滓,入竹沥一合,更煎一二沸。温服。(《太平圣惠方》)
2、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方剂

1、紫雪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角质蛋白,水解后可得18种氨基酸及多肽物质。还含有多种磷脂、磷酸钙、胆固醇、维生素A等。此外,含锌、铝、铬、锰、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镇静
(2)抗惊厥
(3)降血压
(4)解热
(5)镇痛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病毒

炮制

1、羚羊角镑片:取羚羊角,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干燥。
2、羚羊角粉: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细粉。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微,味淡。
【鉴别】
本品横切面:可见组织构造多少呈波浪状起伏。角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为明显,在峰部往往有束存在,束多呈三角形;角中部稍呈波浪状,束多呈双凸透镜形;角基部波浪形不明显,束呈椭圆形至类圆形。髓腔的大小不一,长径10~50(80)μm,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层细胞扁梭形,3~5层。束间距离较宽广,充满着近等径性多边形、长菱形或狭长形的基本角质细胞。皮层细胞或基本角质细胞均显无色透明,其中不含或仅含少量细小浅灰色色素颗粒,细胞中央往往可见一个折光性强的圆粒或线状物。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2.《本草纲目》:“入厥阴肝经甚捷……肝主木,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癎,大人中风搐搦,及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