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蜀本草》
别名:全虫、蝎子
来源: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处方用名:全蝎
药性: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临床应用:
1.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
2.风湿顽痹,偏正头痛
3.疮疡,瘰疬
1.痉挛抽搐。本品主入肝经,性善走窜,既平息肝风,又搜风通络,有良好的息风止痉之效,为治痉挛抽搐之要药。用治各种原因之惊风、痉挛抽搐,常与蜈蚣同用,即止痉散(《经验方》);如用治小儿急惊风高热,神昏、抽搐,常与羚羊角、钩藤、天麻等清热、息风药配伍;用治小儿慢惊风抽搐,常与党参、白术、天麻等益气健脾药同用;用治痰迷癫痫抽搐,可与郁金、白矾等份,研细末服;若治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又与蜈蚣、天南星、蝉蜕等配伍,如五虎追风散(广州中医学院《方剂学》);或与蜈蚣、钩藤、朱砂等配伍,如摄风散(《证治准绳》);治疗风中经络,口眼斜,可与白僵蚕、白附子等同用,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2.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味辛,有毒,故有散结、攻毒之功,多作外敷用。如《本草纲目》引《澹寮方》用全蝎、栀子,麻油煎黑去渣,入黄蜡为膏外敷,治疗诸疮肿毒;《医学衷中参西录》以本品焙焦,黄酒下,消颌下肿硬;《经验方》小金散,以本品配马钱子、半夏、五灵脂等,共为细末,制成片剂用,治流痰、瘰疬、瘿瘤等证。近代用本品配伍蜈蚣、地龙、虫各等份,研末或水泛为丸服,以治淋巴结核、骨与关节结核等。亦有单用全蝎,香油炸黄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3.风湿顽痹。本品善于通络止痛,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筋脉拘挛,甚则关节变形之顽痹,作用颇佳。可用全蝎配麝香少许,共为细末,温酒送服,对减轻疼痛有效,如全蝎末方(《仁斋直指方》);临床亦常与川乌、白花蛇、没药等祛风、活血、舒筋活络之品同用。
4.顽固性偏正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之效较强,用治偏正头痛,单味研末吞服即有效;配合天麻、蜈蚣、川芎、僵蚕等同用,则其效更佳。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禁用。
临床配伍:
1、牙痛难忍:附子尖、天雄尖、全蝎各七个,生研为末,点之。(《永类方》)
2、小儿胎痫: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直指方》)
3、小儿噤风:初生口噤不乳。用蝉蜕二七枚,全蝎(去毒)二七枚。为末。入轻粉末少许,乳汁调灌。(《全幼心鉴》)
1、牵正散
2、定痫丸
化学成分:主要含蝎毒,一种类似蛇毒神经毒的蛋白质。并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棕榈酸、软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还含有钠、钾、钙、镁、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镇静
(2)抗惊厥
(3)降血压
(4)抗血栓
(5)镇痛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肿瘤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状】
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和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鉴别】
本品粉末黄棕色或淡棕色。体壁碎片外表皮表面观呈多角形网格样纹理,表面密布细小颗粒,可见毛窝、细小圆孔和淡棕色或近无色的瘤状突起;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刚毛红棕色,多碎断,先端锐尖或钝圆,具纵直纹理,髓腔细窄。横纹肌纤维多碎断,明带较暗带宽,明带中有一暗线,暗带有致密的短纵纹理。
1.《开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涩,手足抽掣。”
2.《本草从新》:“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斜……厥阴风木之病。”
3.《本草求真》:“全蝎,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手足抽掣,疟疾寒热,耳聋,带下,皆因外风内客,无不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