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无
来源: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处方用名:蜈蚣、焙蜈蚣
药性: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临床应用:
1.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
2.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
3.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1.痉挛抽搐。本品性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搜风定搐力强,与全蝎均为息风要药,两药常同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如止痉散(《经验方》);若治小儿口撮,手足抽搐,以本品配全蝎、钩藤、僵蚕等,如撮风散(《证治准绳》),又(《圣惠方》)万金散,治小儿急惊,以本品配丹砂、轻粉等分研末,乳汁下;若治破伤风,角弓反张,即以本品为主药,配伍南星、防风等同用。如蜈蚣星风散(《医宗金鉴》)。经适当配伍,本品亦可用于癫痫、风中经络,口眼斜等证。
2.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结,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效果颇佳,如不二散(《拔萃方》);本品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如《本草纲目》引《枕中方》验方,新方结核散,配合全蝎、庶虫虫,共研细末内服,治骨结核;若以本品焙黄,研细末,开水送服,或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伤。
3.风湿顽痹。本品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而与全蝎相似,故二药常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以治风湿痹痛、游走不定、痛势剧烈者。
4.顽固性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可用治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多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禁用。
临床配伍:
1、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及角弓反张,声不出者,双金散主之。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酥炙,用竹刀批开,记定左右。又以麝香一钱,亦分左右各记明,研末包定。每用左边者吹左鼻,右边者吹右鼻,各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未下,再吹些须,眼下乃止。(《直指方》)
2、女人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1、止痉汤
2、万灵膏
化学成分:主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还含有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糖类、蛋白质,以及铁、锌、锰、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抗惊厥
(2)降血压
(3)镇痛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炎
(2)抗肿瘤
(3)解痉
炮制方法:
1.蜈蚣:取原药材,除去竹片及头足,用时折断或捣碎。
2.焙蜈蚣:取净蜈蚣,除去头足,用文火焙至黑褐色质脆时,放凉。
炮制作用:
1.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多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症的痉挛抽搐,癫痫。
2.熔蜈蚣:毒性降低,矫味矫臭,并使之干燥,便于粉碎。多入丸散内服或外敷,功用同生品。
【性状】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1.《神农本草经》:“噉诸蛇、虫、鱼毒……去三虫。”
2.《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