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苏合油、流动苏合香
来源: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
处方用名:苏合香
药性: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临床应用:
1.中风痰厥,猝然昏倒,惊痫
2.胸痹心痛,胸腹冷痛
1.寒闭神昏。苏合香辛香气烈,有开窍醒神之效,作用与麝香相似而力稍逊,且长于温通、辟秽,故为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之要药。治疗中风痰厥、惊痫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者,常与麝香、安息香、檀香等同用,如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2.胸腹冷痛,满闷。本品温通、走窜,可收化浊开郁,祛寒止痛之效。用治痰浊,血瘀或寒凝气滞之胸脘痞满、冷痛等症,常与冰片等同用,如苏合丸(《和剂局方》)。
此外,本品能温通散寒,为治疗冻疮的良药,可用苏合香溶于乙醇中涂敷冻疮患处。
用法用量:0.3~1g,宜入丸散服。
临床配伍:
(1)临床常与麝香、安息香等配伍,开窍醒神,散寒止痛,治疗闭证神昏,如苏合香丸;
(2)与麝香、冰片、朱砂等配伍,祛寒止痛,辟秽化浊,治疗胸腹冷痛,如冠心苏合香丸。
1、苏合香丸
化学成分:粗制品主要为树脂和油状液体。树脂部分由树脂酯类及树脂酸类组成,树脂酯为树脂醇类与芳香酸(主要是桂皮酸、苯甲酸)结合而成的酯类;树脂酸主要为齐墩果酮酸。油状液体大多由芳香族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组成,芳香族化合物主要为桂皮酸及其酯类,萜类主要为单萜及倍半萜类。油状液体成分有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莰烯、柠檬烯、异松油烯、桂皮醛、桂皮酸等29种。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耐缺氧
(2)抗心肌缺血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血小板聚集
(2)抗血栓
(3)抗心律失常
【性状】 本品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棕黄色或暗棕色,半透明。质黏稠。气芳香。 本品在90%乙醇、二硫化碳、三氯甲烷或冰醋酸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 【鉴别】 (1)取本品1g与细沙3g混合后,置试管中,加高锰酸钾试液5ml,微热,即产生显著的苯甲醛香气。 (2)取本品1g,加乙醚10ml溶解,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皮醛、肉桂酸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正己烷-甲酸乙酯-甲酸(10:30:15:1)为展开剂,在10~15℃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名医别录》:“主辟恶,……温疟,蛊毒,痫庢,去三虫,除邪。”
2.《本草纲目》:“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故其功能辟一切不正之气。”
3.《本经逢原》:“能透诸窍藏,辟一切不正之气。凡痰积气厥,必先以此开导,治痰以理气为本也。凡山岚瘴湿之气袭于经络,拘急弛缓不均者,非此不能除。但性燥气窜,阴虚多火人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