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补虚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太子参

基本内容

出处:《中国药用植物志》

别名:孩儿参、童参、双批七、四叶参、米参

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处方用名:太子参

药性: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效: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临床应用:
1.脾虚体倦,食欲不振
2.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 
3.肺燥干咳


用于脾肺气阴两虚证。本品能补脾肺之气,兼能养阴生津,其性略偏寒凉,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宜用于热病之后,气阴两亏,倦怠自汗,饮食减少,口干少津,而不宜温补者。因其作用平和,多入复方作病后调补之药。治疗脾气虚弱、胃阴不足所致食少倦怠,口干舌燥,宜与山药、石斛等益脾气、养胃阴之品同用;本品亦可用于心气与心阴两虚所致心悸不眠,虚热汗多,宜与五味子、酸枣仁等养心安神敛汗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30g。

临床配伍:
治自汗方: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

方剂

1、胆道排石汤
2、妇科白带丸
3、降逆止呃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氨基酸、多糖、皂苷、黄酮、鞣质、香豆素、甾醇、三萜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药理作用:
太子参水煎液、多糖、醇提物、皂苷能够增强免疫功能。太子参水提物、75%醇提物、多糖及皂苷具有抗应激、抗疲劳的作用。太子参多糖具有改善记忆,延长寿命作用。太子参水、醇提物能提高小肠吸收功能,并对脾虚模型有治疗作用。此外,太子参有降血糖、降血脂、止咳、祛痰、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cm,直径0.2~0.6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周边淡黄棕色,中心淡黄白色,角质样。气微,味微甘。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2~4列类方形细胞。栓内层薄,仅数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窄,射线宽广。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初生木质部3~4原型。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簇晶。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温浸,振摇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太子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1)为展开剂,置用展开剂预饱和15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中国药用植物志》:“治小儿出虚汗为佳”。
2.《江苏药材志》:“补肺阴、健脾胃。治肺虚咳嗽,心悸,精神疲乏等症。”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