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绵黄芪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黄芪、炙黄芪、蜜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临床应用:
1.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
2.肺气虚弱,咳喘气短
3.表虚自汗
4.内热消渴
5.血虚萎黄,气血两虚
6.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7.气血亏虚,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浮肿尿少者,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以之与当归同用。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宜与白术、防风等品同用,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外出,常与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用本品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效。常与人参、当归、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此外,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治疗风寒湿痹,宜与川乌、独活等祛风湿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药配伍。对于中风后遗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品同用,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用法用量:煎服,9~30g。益气补中宜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注意事项: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临床配伍:
(1)临床常与人参、升麻、柴胡配伍,补气健脾、升阳举陷,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如补中益气汤;
(2)与人参、白术配伍,补气摄血,治疗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如归脾汤;
(3)与白术、防风等品配伍,益卫固表,治疗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如玉屏风散。
1、再造散
2、当归六黄汤
3、黄芪桂枝五物汤
4、补中益气汤
5、玉屏风散
6、当归补血汤
7、归脾汤
8、泰山磐石散
9、补天大造丸
10、牡蛎散
11、固冲汤
12、补阳还五汤
13、玉液汤
14、防己黄芪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芪多糖、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和三萜类(黄芪皂苷Ⅰ~Ⅳ)。另外含有生物碱、葡萄糖醛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免疫系统(升高WBC、增强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增强体液免疫、改善学习记忆)
(2)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蛋白质合成、降血糖)
(3)抗氧化损伤
(4)心脑血管系统(强心、扩张冠状血管、扩张脑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降压)
(5)增强造血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溃疡
(2)延缓衰老
炮制方法:
1.黄芪: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炙黄芪: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黄芪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黄芪片,用熟蜜25kg。
炮制作用:
1.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能。生品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气虚水肿,痈疸不溃或溃久不敛。
2.炙黄芪:甘温而偏润,长于益气补中。多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或兼中气下陷之久污脱肛、子宫下垂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出血证;也可用于气虚便秘。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为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3)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0.3%氢氧化钠溶液15ml使溶解,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5~6,用乙酸乙酯15ml振摇提取,分取乙酸乙酯液,用铺有适量无水硫酸钠的滤纸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氨蒸气中熏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1.《神农本草经》:“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
2.《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3.《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