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藷藇、署预,薯蓣、山芋,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几草,山藷,延草,王芋
来源: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山药、怀山药、土炒山药、炒山药
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临床应用:
1.脾虚食少,大便溏泻,白带过多
2.肺虚喘咳
3.肾虚遗精,带下,尿频
4.虚热消渴
1.脾虚证。本品性味甘平,能补脾益气,滋养脾阴。多用于脾气虚弱或气阴两虚,消瘦乏力,食少,便溏;或脾虚不运,湿浊下注之妇女带下。唯其亦食亦药,“气轻性缓,非堪专任”,对气虚重证,常嫌力量不足。如治脾虚食少便溏的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治带下的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本品皆用作人参、白术等药的辅助药。因其含有较多营养成分,又容易消化,可作成食品长期服用,对慢性久病或病后虚弱羸瘦,需营养调补而脾运不健者,则是佳品。
2.肺虚证。本品又能补肺气,兼能滋肺阴。其补肺之力虽较和缓,但对肺脾气阴俱虚者,补土亦有助于生金。适用于肺虚咳喘,可与脾肺双补之太子参、南沙参等品同用,共奏补肺定喘之效。
3.肾虚证。本品还能补肾气,兼能滋养肾阴,对肾脾俱虚者,其补后天亦有助于充养先天。适用于肾气虚之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或遗尿,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及肾阴虚之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遗精等症。不少补肾名方,如肾气丸(《金匮要略》)、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中,都配有本品。
4.消渴气阴两虚证。消渴一病,与脾肺肾有关,气阴两虚为其主要病机。本品既补脾肺肾之气,又补脾肺肾之阴,常与黄芪、天花粉、知母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注意事项:本品养阴能助湿,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使用。
临床配伍:
①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芋、白术各一两,人参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②治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③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此乃脾胃虚弱: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炒热,一半生用,为末,米饮调下。(《普济方))
⑤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敷,瘦损无力:薯蓣于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⑥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纲目》山药酒)
⑦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⑧治痰气喘急: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简便单方》)
⑨治肿毒:山药,蓖麻子,糯米为一处,水浸研为泥,敷肿处。(《普济方》)
⑩治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救急易方》)
⑾治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和芎、白糖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本经逢原》)
⑿治冻疮: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儒门事亲》)
1、参苓白术散
2、六味地黄丸
3、左归丸
4、肾气丸
5、右归丸
6、补天大造丸
7、易黄汤
8、玉液汤
9、完带汤
10、健脾丸
化学成分:主要含皂苷、黏液质、糖蛋白、甘露聚糖、尿囊素、山药素、胆碱、多巴胺、粗纤维、果胶、淀粉酶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免疫系统(增强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增强体液免疫)
(2)物质代谢(降血糖、降血脂)
(3)抗氧化损伤
(4)改善消化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肝损伤
炮制方法:
1.山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土炒山药:先将土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再投入山药片拌炒,至表面均匀挂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每100kg山药片,用灶心土30kg。
3.麸炒山药:将锅烧热,撒入麦麸,待其冒烟时,投入山药片,用中火加热,不断翻动至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晾凉。
每100kg山药片,用麦麸10kg。
注意事项:
①山药切片以春秋季为宜,在切制水处理过程中,防止发黏变质,切片后宜及时干燥。
②土经加热后逐渐变色,因此炒山药的土稍显黑色时及时换新土,以保持药色美观。
炮制作用:
1.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胃、肾经。具有补脾益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能。山药以补肾生精,益肺阴为主。用于肾虚遗精、尿频,肺虚喘咳,阴虚消渴。
2.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用于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
3.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为主。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性状】
毛山药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山药片 为不规则的厚片,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粉性。气微,味淡、微酸。
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扁卵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矩圆形,直径8~35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可见层纹;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约至240μm,针晶粗2~5μm。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环纹导管直径12~48μm。
(2)取本品粉末5g,加二氯甲烷3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药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9: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神农本草经》:“补中,益气力,长肌肉”。
2.《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
3.《本草正》:“第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