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藊豆、白藊豆、南扁豆
来源: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白扁豆
药性: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临床应用: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
2.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1.脾气虚证。本品能补气以健脾,兼能化湿,药性温和,补而不滞,适用于脾虚湿滞,食少、便溏或泄泻。唯其“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以本品作为人参、白术等药物的辅助。本品还可用于脾虚湿浊下注之白带过多,宜与白术、苍术、芡实等补气健脾除湿之品配伍。
2.暑湿吐泻。暑多夹湿。夏日暑湿伤中,脾胃不和,易致吐泻。本品能健脾化湿以和中,性虽偏温,但无温燥助热伤津之弊,故可用于暑湿吐泻。如《千金方》单用本品水煎服。偏于暑热夹湿者,宜与荷叶、滑石等清暑、渗湿之品配伍。若属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阴暑”,宜配伍散寒解表,化湿和中之品,如香薷散(《和剂局方》)以之与香薷、厚朴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健脾化湿、止泻止带宜炒用,和中消暑宜生用。
1、香薷散
2、参苓白术散
化学成分:主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泛酸、酪氨酸酶、膜蛋白酶抑制物、淀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A、血球凝集素B等多种成分。
药理作用:
白扁豆水煎液具有抑制痢疾杆菌和抗病毒作用,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炎等有解毒作用,尚有解酒、河豚及其他食物中毒的作用。其细胞凝集素A不溶于水,可抑制实验动物生长,甚至引起肝区域性坏死,加热可使其毒性大减。细胞凝集素B可溶于水,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白扁豆多糖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的作用。
白扁豆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
本品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8~13mm,宽6~9mm,厚约7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列,光辉带明显。支持细胞1列,呈哑铃状,种脐部位为3~5列。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星芒伏,有大型的细胞间隙,有的胞腔含棕色物。
1.《本草纲目》:“止泄痢,消暑,暖脾胃……”。
2.《本草新编》:“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