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处方用名:甘草、粉甘草、炙甘草、蜜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1.脾胃虚弱,倦怠乏力
2.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脉结代
3.痈肿疮毒,咽喉肿痛
4.咳嗽痰多
5.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6.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本品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主要用于心气不足致而结代,心动悸者,如《伤寒类要》单用本品,主治伤寒耗伤心气之心悸,脉结代。若属气血两虚,宜与补气养血之品配伍,如炙甘草汤(《伤寒论》)以之与人参、阿胶、生地黄等品同用。
2.脾气虚证。本品味甘,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力。因其作用缓和,宜作为辅助药用,能“助参芪成气虚之功”(《本草正》),故常与人参、白术、黄芪等补脾益气药配伍用于脾气虚弱之证。
3.咳喘。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平喘作用。单用有效。可随证配伍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有痰无痰均宜。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均常与白芍同用,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临床常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随证配伍用于血虚、血瘀、寒凝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脘腹、四肢挛急作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本品还长于解毒,应用十分广泛。生品药性微寒,可清解热毒。用治热毒疮疡,可单用煎汤浸渍,或熬膏内服。更常与地丁、连翘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配伍。用治热毒咽喉肿痛,宜与板蓝根、桔梗、牛蒡子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配伍。本品对附子等多种药物所致中毒,或多种食物所致中毒,有一定解毒作用。对于药物或食物中毒的患者,在积极送医院抢救的同时,可用本品辅助解毒救急。
6.调和药性。本品在许多方剂中都可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通过解毒,可降低方中某些药(如附子、大黄)的毒烈之性;通过缓急止痛,可缓解方中某些药(如大黄)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其甜味浓郁,可矫正方中药物的滋味。
用法用量:煎服,2~10g。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益气复脉宜蜜炙用。
注意事项: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异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临床配伍:
(1)临床常与人参、阿胶、生地黄配伍,补益心气,益气复脉,治疗心气不足而致脉结代,心动悸,如炙甘草汤;
(2)与人参、白术、黄芪等品配伍,补益脾气,治疗脾气虚证,如四君子汤;
(3)与白芍配伍,缓急止痛,治疗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1、麻黄汤
2、大青龙汤
3、桂枝汤
4、九味羌活汤
5、小青龙汤
6、止嗽散
7、银翘散
8、桑菊饮
9、柴葛解肌汤
10、升麻葛根汤
11、败毒散
12、参苏饮
13、再造散
14、温脾汤
15、黄龙汤
16、小柴胡汤
17、蒿芩清胆汤
18、截疟七宝饮
19、四逆散
20、逍遥散
21、半夏泻心汤
22、白虎汤
23、竹叶石膏汤
24、清瘟败毒饮
25、凉膈散
26、普济消毒饮
27、仙方活命饮
28、四妙勇安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三萜皂苷类主要有甘草甜素(又名甘草酸)和甘草次酸。黄酮类主要包括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新甘草苷、异甘草素等。还从甘草皮质部提取得到异黄酮类的FM100、甘草黄酮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免疫系统(增强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
(2)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降血脂)
(3)抗氧化损伤
(4)改善消化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溃疡
(2)解毒
(3)祛痰
(4)抗肿瘤
炮制方法:
1.甘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炙甘草: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甘草片,用熟蜜25kg。
炮制作用:
1.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生品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
2.炙甘草:甘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挛急,脉结代。
【性状】
甘草 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 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 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
粉末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弃去醚液,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1.《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
2.《本草汇言》:“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
3.《本草正》:“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助参芪成气虚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