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糖【补虚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饴糖

基本内容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饧,胶饴,饧糖,软糖

来源:米、麦、粟或与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

处方用名:饴糖

药性:甘,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临床应用:
1.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2.肺虚燥咳


1.中虚脘腹疼痛。本品性味甘温,为具营养作用的补脾益气药,可改善脾气虚弱及营养不良症状。以其兼能缓急止痛,故尤宜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单用有效。如脾胃虚寒,肝木乘土,里急腹痛者,宜与白芍、甘草、大枣等品同用,如小建中汤(《伤寒论》)。若气虚甚者,宜与黄芪、大枣、炙甘草等补中益气之品配伍。若中虚寒盛而脘腹痛甚者,宜与干姜、花椒等温中散寒止痛之品配伍。
2.肺燥咳嗽。本品能润燥止咳,治疗咽喉干燥,喉痒咳嗽者,单用本品噙咽,亦可收润燥止咳之效。对肺虚久咳,干咳痰少,少气乏力者,本品既能润燥止咳,兼能补益肺气,宜与人参、阿胶、杏仁等补肺润肺止咳之品配伍。

用法用量:入汤剂须烊化服,每次15~20g。

注意事项:本品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者不宜服用。

临床配伍:
①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②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气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③治卒得咳嗽:饴糖六两,干姜六两(末之),豉二两。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纳饴糖,消,纳干姜,分为三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伤寒大毒嗽:怡糖于蔓菁、薤汁中煎一沸,顿服之。(《食疗本草》)
⑤治咸哮喘嗽:胶饴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本经逢原》)
⑥治大人小儿顿咳不止:白萝卜捣汁一碗,饴糖五钱。蒸化,乘热缓缓呷之。(《本草汇言》)
⑦治大便干结不通:饴糖拈成指头大,用香油涂拌绿矾末,塞谷道内。(《本草汇言》)
⑧治胎坠不安:饴糖五钱,以砂仁泡汤化服。(《本草汇言》)
⑨治诸鱼骨哽在喉中:饴糖不拘多少,为丸如鸡子黄大,吞之,又渐作大丸,再吞。(《圣济总录》饴糖丸)
⑩治误吞银环及钗者:饴糖一斤,一顿渐渐食尽,多食之。(《古今录验方》)
⑾治误吞稻芒:白饧频食。(《简便单方》)
⑿服药过剂闷乱者:饴糖食之。(《千金方》)

方剂

1、小建中汤
2、当归建中汤
3、黄芪建中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麦芽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维生素C等。

药理作用:

古籍参考

1.《千金·食治》:“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除唾血,却咳嗽”。
2.《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并润五脏”。
3.《长沙药解》:“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缓里急,止腹痛”。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