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补虚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鹿茸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斑龙珠

来源: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头上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处方用名:鹿茸

药性: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壮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临床应用:
1.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遗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
2.肾虚腰脊冷痛,筋骨痿软
3.冲任虚寒,崩漏带下
4.阴疽内陷不起,疮疡久溃不敛


1.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本品甘温补阳,甘咸滋肾,禀纯阳之性,具生发之气,故能壮肾阳,益精血。若肾阳虚,精血不足,而见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精神疲乏等,均可以本品单用或配入复方。如鹿茸酒,与山药浸酒服,治阳痿不举,小便频数;或与当归、乌梅膏为丸,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昏等(《济生方》);亦常与人参、黄芪、当归同用治疗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元气不足,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等证,如参茸固本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2.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常以本品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多与五加皮、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加味地黄丸(《医宗金鉴》);亦可与骨碎补、川断、自然铜等同用,治骨折后期,愈合不良。
3.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本品补肾阳,益精血而兼能固冲任,止带下。与乌贼骨、龙骨、川断等同用,可治崩漏不止,虚损赢瘦,如鹿茸散(《证治准绳》)。若配狗脊、白蔹,可治白带过多,如白敛丸(《济生方》)。
4.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本品补阳气、益精血而达到温补内托的目的。治疗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常与当归、肉桂等配伍,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用法用量:1~2g,研末冲服。

注意事项: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热证、阴虚阳亢者均当忌服。

临床配伍:
①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昏,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鹿茸(酒浸)、当归(酒浸)等分。为细末,煮乌梅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济生方》黑丸)
②治精血俱虚,营卫耗损,潮热自汗,怔忡惊悸,肢体倦乏,一切虚弱之症:鹿茸(酒蒸)、附子(炮)各一两。上细切,分作四付,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世医得效方》茸附汤)
③治虚弱阳事不举,面色不明,小便频数,饮食不思:好鹿茸五钱,多用一两(去皮,切片),干山药一两(为末)。上以生薄绢裹,用酒浸七日后,饮酒,日三盏为度。酒尽,将鹿茸焙干,留为补药用之。(《普济方》鹿茸酒)
④治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二:鹿茸,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证治要诀》)
⑤治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鹿附汤)
⑥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鹿茸二两(酥炙令微黄),白龙骨一两(烧过),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红一两(微炒),附子一两半(炮),山茱萸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鹿茸丸)
⑦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鹿茸十八铢,桑耳二两半。上二味,以醋五升渍,炙燥渍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⑧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鹿茸(醋蒸,焙)二两,白敛、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两。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济生方》白敛丸)
⑨治尿血:鹿茸(炙)、当归、干地黄各二两,葵子五台,蒲黄五合。上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芜荑。(《古今录验方》鹿茸散)
⑩治下痢危困: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鹿茸一两(酥炙)。上鹿茸为细末,方入麝香,以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百一选方》香茸丸)

方剂

1、十补丸
2、内补丸
3、补肾地黄丸
4、温肾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雌二醇,胆固醇,雌酮,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磷脂酰胆碱,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硫酸软骨素A,前列腺素等。还含蛋白质、多糖、氨基酸、脂肪酸及多种无机元素。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免疫系统(增强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增强体液免疫、改善学习记忆)
(2)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蛋白质合成)
(3)抗氧化损伤
(4)心脑血管系统(强心、扩张冠状血管)
(5)增强造血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1)促骨生长
(2)抗衰老

炮制

鹿茸片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以布带缠绕茸体,自锯口面小孔灌入热白酒,并不断添酒.至润透或灌酒稍蒸,横切薄片,压平,干燥。鹿茸粉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劈成碎块,研成细粉。

性状和鉴别

【性状】
花鹿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体轻。气微腥,味微咸。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 “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1g,加水4ml,加热15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茚三酮试液3滴,摇匀,加热煮沸数分钟,显蓝紫色;另取滤液1ml,加10%氢氧化钠溶液2滴,摇匀,滴加0.5%硫酸铜溶液,显蓝紫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70%乙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鹿茸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氨酸对照品,加70%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8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2.《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赢瘦,四肢酸痛,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
3.《本草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