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无
来源: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干燥叶。
处方用名:淫羊藿、羊藿、仙灵脾、炙淫羊藿、炙羊藿
药性:辛、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临床应用:
1.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
2.风寒湿痹,麻木拘挛
1.肾阳虚衰,阳痿尿频,腰膝无力。本品辛甘性温燥烈,长于补肾壮阳,单用有效,亦可与其他补肾壮阳药同用。单用本品浸酒服,以益丈夫兴阳,理腰膝冷痛,如淫羊藿酒(《食医心镜》);与肉苁蓉、巴戟天、杜仲等同用,治肾虚阳痿遗精等,如填精补髓丹(《丹溪心法》)。
2.风寒湿痹,肢体麻木。本品辛温散寒,祛风胜湿,入肝肾强筋骨,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及肢体麻木,常与威灵仙、苍耳子、川芎、肉桂同用,即仙灵脾散(《圣惠方》)。
此外,现代用于肾阳虚之喘咳及妇女更年期高血压,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6~10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临床配伍:
(1)临床常与肉苁蓉、巴戟天、杜仲同,用补肾壮阳,治疗肾虚阳痿遗精,如填精补髓丹;
(2)与威灵仙、苍耳子、肉桂配伍,祛风除湿,强筋骨,治疗肾虚阳痿遗精。
1、二仙汤
2、万灵膏
化学成分:是黄酮、多糖、生物碱及木脂素。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免疫系统(升高WBC、增强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
(2)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蛋白质合成、降血糖、降血脂)
(3)抗氧化损伤
(4)心脑血管系统(强心、扩张冠状血管、扩张脑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降压)
(5)增强造血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1)促骨生长
(2)抗衰老
炮制方法:
1.淫羊藿: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枝梗,喷淋清水,稍润,切丝,干燥。
2.炙淫羊藿:取羊脂油置锅内加热熔化,加入淫羊藿丝,用文火加热,炒至油脂吸尽,表面呈油亮光泽时,取出,晾凉。
每100kg淫羊藿,用羊脂油(炼油)20kg。
炮制作用:
1.淫羊藿: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能。生品以祛风湿、强筋骨力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痿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
2.羊脂油:甘温,能温散寒邪,补肾助阳。炙淫羊藿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多用于阳痿,不孕。
【性状】
淫羊藿 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圆形,长3~8cm,宽2~6cm;先端微尖,顶生小叶基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状,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主脉7~9条,基部有稀疏细长毛,细脉两面突起,网脉明显;小叶柄长1~5cm。叶片近革质。气微,味微苦。
箭叶淫羊藿 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2.5~5cm;先端渐尖,两侧小叶基部明显偏斜,外侧呈箭形。下表面疏被粗短伏毛或近无毛。叶片革质。
柔毛淫羊藿 叶下表面及叶柄密被绒毛状柔毛。
朝鲜淫羊藿 小叶较大,长4~10cm,宽3.5~7cm,先端长尖。叶片较薄。
【鉴别】
(1)本品叶表面观:淫羊藿 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沿叶脉均有异细胞纵向排列,内含1~多个草酸钙柱晶;下表皮气孔众多,不定式,有时可见非腺毛。
箭叶淫羊藿 上、下表皮细胞较小;下表皮气孔较密,具有多数非腺毛脱落形成的疣状突起,有时可见非腺毛。
柔毛淫羊藿 下表皮气孔较稀疏,具有多数细长的非腺毛。
朝鲜淫羊藿 下表皮气孔和非腺毛均易见。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温浸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含量测定〕淫羊藿苷项下的对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1: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喷以三氯化铝试液,再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红色荧光斑点。
1.《神农本草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
2.《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
3.《分类草药性》:“治咳嗽,去风,补肾而壮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