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拾遗》
别名:益智子、摘艼子
来源:姜科植物益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益智、益智仁、炒益智仁、盐益智仁
药性:辛,温。归脾、肾经。
功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临床应用:
1.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
2.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
1.下元虚寒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可以本品暖肾固精缩尿,补益之中兼有收涩之性。常与乌药、山药等同用,治疗梦遗,如三仙丸(《世医得效方》);以益智仁、乌药等分为末,山药糊丸,治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如缩泉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2.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及口涎自流。脾主运化,在液为涎,肾主闭藏,在液为唾,脾肾阳虚,统摄无权,多见涎唾。常以本品暖肾温脾开胃摄唾,常配川乌、干姜、青皮等同用,治脘腹冷痛,呕吐泄利,如益智散(《和剂局方》);若中气虚寒,食少,多涎唾,可单用本品含之,或与理中丸、六君子汤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临床配伍:
1、治梦泄:益智仁二两(用盐二两炒,去盐),乌药二两。上为末。用山药一两为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临卧盐汤下,以朱砂为衣。(《世医得救方》三仙丸)
2、治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各半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姜汤下五十丸。(《纲目》)
3、治疝痛,连小腹挛搐,叫呼不已: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三钱,乌头(炮,去皮)、生姜各半两,青皮(去白)二钱。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二盏,入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济生方》益智仁散)
1、缩泉丸
2、萆薢分清饮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桉油精、姜烯、姜醇等。还含庚烷衍生物类成分、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等。
药理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益智仁生品醇提液及盐炙品醇提液均能显著拮抗因乙酰胆碱兴奋豚鼠膀胱逼尿肌M受体而引起的收缩反应,但不能拮抗因Bacl2而引起的豚鼠膀胱逼尿肌兴奋效应,生品对磷酸组胺兴奋逼尿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益智仁的甲醇提取物有增强豚鼠左心房收缩力的活性;水提液有较强的抗疲劳能力和抗高温能力;此外,益智仁还具有中枢抑制、镇痛、免疫抑制、抗过敏、抗癌、抗应激、延缓衰老、消除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
炮制方法:
1.益智仁:除去杂质及外壳。用时捣碎。
2.盐益智仁:取净益智仁,加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至颜色加深为度,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每100kg益智仁,用食盐2kg。
炮制作用:
1.益智仁:味辛,性温。归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的功能。生品摄涎唾力胜,常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涎唾常流。
2.盐益智仁:辛燥之性减弱,专行下焦,长于温肾,固精,缩尿。常用于肾气虚寒的遗精,遗尿,尿频,白浊,寒疝疼痛。
果实纺锤形或椭圆形,两端渐尖,长1.2-2cm,直径1-1.3cm,表面棕色至灰棕色,有凹凸不平的断续状隆起线13-20条,先端有花被残基,基部残留果柄或果柄痕,果皮薄韧,与种子紧贴,种子团中间有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每室有种子6-11颗,种子呈不规则多面形,直径3-4mm,灰褐色,具淡黄色假种皮,腹面中央有凹陷的种脐,种脊沟状。气芳香,味辛、微苦。
1.《本草拾遗》:“止呕吵,……含之摄涎秽。”
2.《本草经疏》:“益智子仁,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此皆肾气不固之证也。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矣。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二脏失职,是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故主气逆上浮,涎秽泛滥而上溢也,敛摄脾肾之气,则逆气归元;涎秽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