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补虚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蛤蚧

基本内容

出处:《雷公炮炙论》

别名:对蛤蚧

来源: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

处方用名:蛤蚧、酒蛤蚧、酥蛤蚧

药性:咸,平。归肺、肾经。

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临床应用:
1.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
2.肾虚阳痿,遗精


1.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本品兼入肺肾二经,长于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咳,为治多种虚证喘咳之佳品。常与贝母、紫菀、杏仁等同用,治虚劳咳嗽,如蛤蚧丸(《圣惠方》);或与人参、贝母、杏仁等同用,治肺肾虚喘,如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
2.肾虚阳痿。本品质润不燥,补肾助阳兼能益精养血,有固本培元之功。可单用浸酒服即效;或与益智仁、巴戟天、补骨脂等同用,如养真丹(《御院药方》)。

用法用量:煎服,3~6g;多入丸散或酒剂。

注意事项:咳喘实证不宜使用。

临床配伍:
1、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圣济总录》独圣饼)
2、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太平圣惠方》蛤蚧丸)
3、治产后气喘,气血两脱:人参二两,熟地二两,麦冬三钱,肉桂一钱,苏子一钱,蛤蚧二钱,半夏三分,水煎服。(《辨证录》蛤蚧救喘丹)

方剂

1、阿胶丸
2、保命丸
3、沉香保生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磷脂类成分:溶血磷脂酰胆碱,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脂肪酸类成分:月桂酸,豆蔻酸,花生酸,亚油酸,硬脂酸,油酸,花生四烯酸,棕榈酸,棕榈油酸,亚麻酸。还含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
蛤蚧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乙醇提取物均可促进幼年大鼠的胸腺萎缩,还能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水溶性的部分则只能使雄性小鼠的睾丸增重,表现为雄激素样作用;脂溶性的部分则对雌性小鼠的子宫及雄性小鼠的睾丸都有增重作用。提取物对小鼠遭受低温、高温、缺氧等应激刺激有明显保护作用。此外,还具有平喘、抗炎、降低血糖、抗肿瘤及延缓衰老等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蛤蚧:取原药材,除去竹片,洗净,除去头(齐眼处切除)、足、鳞片,切成小块,干燥。
2.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拌匀,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烘干或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或置钢丝筛上,用文火烤热,喷适量黄酒,再置火上酥制,如此反复多次,至松脆为度,放凉。
每100kg蛤蚧块,用黄酒20kg。
3.油酥蛤蚧:取蛤蚧,涂以麻油,用无烟火烤至稍黄质脆,除去头爪及鳞片,切成小块。
炮制作用:
1.蛤蚧:味咸,性平。归肺、肾经。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能。蛤蚧生品和酥炙品功用相同,酥制后易粉碎,腥气减少。其功效以补肺益精,纳气定喘见长,常用于肺虚咳嗽或肾虚作喘。
2.酒蛤蚧:质酥易碎,矫臭矫味,可增强补肾壮阳作用,多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损的阳痿。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色或淡灰黄色。横纹肌纤维侧面观有波峰状或稍平直的细密横纹;横断面观三角形、类圆形或类方形。鳞片近无色,表面可见半圆形或类圆形的隆起,略作覆瓦状排列,布有极细小的粒状物,有的可见圆形孔洞。皮肤碎片表面可见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骨碎片不规则碎块状,表面有细小裂缝状或针状空隙;可见裂缝状骨陷窝。
(2)取本品粉末0.4g,加70%乙醇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蛤蚧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8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1)为展开剂,展开15cm,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2.《本草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3.《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