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嘉祐本草》
别名:葫芦巴、苦豆、芦巴子、胡巴季豆、小木夏、香豆子
来源:豆科植物胡芦巴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胡芦巴、芦巴子、炒胡芦巴、盐胡芦巴
药性:苦,温。归肾经。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止痛。
临床应用:
1.肾阳不足,下焦虚冷,阳痿滑泄,精冷囊湿
2.小腹冷痛,寒疝腹痛
3.寒湿脚气,足膝冷痛
1.寒疝腹痛,腹胁胀痛。本品温肾助阳,温经止痛,用治肾阳不足,寒凝肝脉,气血凝滞所致诸症。常与吴茱萸、川楝子、巴戟天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痛引睾丸,如胡芦巴丸(《和剂局方》);或与附子、硫黄同用,治疗肾脏虚冷,胁胀腹痛,如胡芦巴丸(《圣济总录》);亦可与当归、乌药等同用,治疗经寒腹痛。
2.足膝冷痛,寒湿脚气。本品苦温之性,温肾肝之阳,散筋骨寒湿,用治阳虚气化不行,寒湿下注,足膝冷痛,寒湿脚气,常与木瓜、补骨脂同用,如胡芦巴丸(《杨氏家藏方》)。
3.阳痿滑泄,精冷囊湿。本品补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不用,滑泄精冷,头晕目眩等症,常与附子、巴戟天等同用,如沉香磁石丸(《兹禧光绪医方选议》)。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用。
临床配伍:
1、治小肠气攻刺:葫芦巴(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茴香炒紫,用热酒沃,盖定,取酒调下。(《仁斋直指方》葫芦巴散)
2、膀胱气:葫芦巴、茴香子、桃仁(麸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谓下,与丸于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本草衍义》)
3、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气,奔豚气,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葫芦巴(炒)一斤,吴茱萸(汤洗十次,炒)一斤,川楝子(炒)十二两,大巴戟(去心,炒)、川乌(炮,去皮、脐)各一两,茴香(淘去土,炒)十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吞下;小儿五丸,茴香汤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葫芦巴丸)
4、肾脏虚冷腹胁,胀满:葫芦巴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硫黄(研)各三分。上三味,捣研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盐汤下。(《圣济总录》葫芦巴丸)
5、一切寒湿脚气,腿膝疼痛,步行无力:葫芦巴四两(浸一宿),破故纸四两(炒香)。上为细末,用大木瓜一枚,切顶去穰,填药在内,以满为度,复用顶盖之,用竹签签定,蒸熟取出,烂研,用前件填不尽药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葫芦巴丸)
1、安肾丸
2、安息丸
化学成分:本品含龙胆宁碱、番木瓜碱、胆碱、胡芦巴碱以及皂苷、脂肪油、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B1等。
药理作用:
胡芦巴具有降血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胃排空,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有关;能抑制胆汁盐酸的吸收,减少肝内循环,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浓度;能够抑制胃酸分泌,并且能够提高胃黏膜的抗氧化能力从而降低黏膜损伤,此外,还具有利尿、抗肿瘤、保肝、刺激毛发生长等作用。
炮制方法:
1.胡芦巴: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胡芦巴:取净胡芦巴,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逸出香气,色泽加深,断面浅黄色时,取出。用时捣碎。
3.盐胡芦巴:取净胡芦巴,用盐水拌匀,闷润,待盐水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微有焦斑,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每100kg胡芦巴,用食盐2kg。
炮制作用:
1.胡芦巴:味苦,性温。归肾经。具有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的功能。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小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生胡芦巴长于散寒逐湿,多用于寒湿脚气。
2.炒胡芦巴:苦燥之性稍缓,温肾作用略胜于生品,常用于肾虚冷胀。盐制可引药入肾,温补肾阳力专,常用于疝气疼痛,肾虚腰痛,阳痿遗精。
【性状】
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平滑,两侧各具一深斜沟,相交处有点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状,具黏性;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气香,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棕黄色。表皮栅状细胞1列,外壁和侧壁上部较厚,有细密纵沟纹,下部胞腔较大,具光辉带;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胞腔较小。支持细胞1列,略呈哑铃状,上端稍窄,下端较宽,垂周壁显条状纹理;底面观呈类圆形或六角形,有密集的放射状条纹增厚,似菊花纹状,胞腔明显。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30ml,超声处理30分钟,静置,弃去上清液,残渣挥干,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芦巴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盐酸-乙酸乙酯(8: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5℃加热1小时,放冷,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三氯化铁试液(2:1)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加甲醇稀释至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芦巴对照药材0.1g,按〔鉴别〕(2)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醇-丁酮-乙酰丙酮-水(3:3:1:1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热风加热5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嘉祐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茴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
2.《本草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又“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
3.《本草求真》:“胡芦巴,苦温纯阳,亦能入肾补命门。”“功与仙茅、附子、硫黄恍惚相似,然其力则终逊于附子、硫黄,故补火仍须兼以附、硫、茴香、吴茱萸等药同投,方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