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补虚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熟地黄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拾遗》

别名:熟地

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干燥的块根经炮制而成。

处方用名:熟地黄

药性: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临床应用:
1.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
2.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
3.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1.血虚诸证。本品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常与当归、白芍、川芎同用,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如四物汤(《和剂局方》);若心血虚心悸怔忡,可与远志、酸枣仁等安神药同用;若崩漏下血而致血虚血寒、少腹冷痛者,可与阿胶、艾叶等补血止血、温经散寒药同用,如胶艾汤(《金匮要略》)。
2.肝肾阴虚诸证。本品质润入肾,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古人谓之“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常与山药、山茱萸等同用,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等,可补肝肾,益精髓,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亦可与知母、黄柏、龟甲等同用治疗阴虚骨蒸潮热,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本品益精血、乌须发,常与何首乌、牛膝、菟丝子等配伍,治精血亏虚须发早白,如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本品补精益髓、强筋壮骨,也可配龟甲、锁阳、狗脊等,治疗肝肾不足,五迟五软,如虎潜丸(《医方集解》)。
此外,熟地黄炭能止血,可用于崩漏等血虚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项: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湿盛中满、食少便溏者忌服。若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滋腻碍胃。

临床配伍:
(1)临床常配伍当归、白芍、川芎以养血补虚,治疗血虚诸证;
(2)与山药、山茱萸等同用补肝肾益精髓,治疗肝肾阴虚诸证,如六味地黄丸。

方剂

1、当归六黄汤
2、阳和汤
3、四物汤
4、八珍汤
5、泰山磐石散
6、六味地黄丸
7、右归丸

药理

化学成分:熟地黄化学成分与生地黄基本相同,主要含有梓醇、地黄素、桃叶珊瑚苷、地黄苷A、地黄苷B、地黄苷C、地黄苷D、益母草苷等,此外,尚含多种糖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与生地黄比较,熟地黄所含单糖量增加,而梓醇含量减少,此与炮制过程有关。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免疫系统(升高WBC、增强细胞免疫)
(2)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降血糖)
(3)抗氧化损伤
(4)心脑血管系统(强心、降压)
(5)增强造血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1)利尿
(2)抗溃疡

炮制

(1)取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 (2)取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80%甲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用水饱和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毛蕊花糖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6:0.5: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用0.1%的2,2-二苯基-1-苦肼基无水乙醇溶液浸渍,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颜色斑点。

古籍参考

1.《医学启源》;“熟地黄……补血虚不足,虚损血衰之人须用,善黑须发。”
2.《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3.《药品化义》:“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凉变温,专人肝脏补血。因肝苦急,用甘缓之,兼主温胆,能益心血,更补肾水。凡内伤不足,苦志劳神,忧患伤血,纵欲耗精,调经胎产,皆宜用此。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神,宁魂魄,滋补真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