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参【补虚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南沙参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沙参、泡参、泡沙参

来源: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南沙参

药性: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

临床应用:
1.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
2.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1.肺阴虚证。本品甘润而微寒,能补肺阴、润肺燥,兼能清肺热。亦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痰少、咳血或咽干音哑等症。其润肺清肺之力均略逊于北沙参。但对肺燥痰粘,咯痰不利者,因兼有一定的祛痰的作用,可促进排痰;对气阴两伤者,还略能补脾肺之气,可气阴两补。常与北沙参、麦冬、杏仁等润肺清肺及对症之品配伍。
2.胃阴虚证。本品又能养胃阴,生津止渴,并清胃热。适用于胃阴虚有热之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及饥不欲食、呕吐等证。本品养胃阴、清胃热之力亦不及北沙参。但本品兼能补益脾气,对于胃阴脾气俱虚之证,有气阴双补之效,对热病后期,气阴两虚两余热未清不受温补者,尤为适宜。多与玉竹、麦冬、生地等养胃阴、清胃热之品配伍,如益胃汤(《温病条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

临床配伍:
1、治肺热咳嗽:南沙参半两,水煎服之。(《卫生简易方》)
2、诸虚之症:南沙参一两,嫩鸡一只去肠,入沙参在鸡腹内,用砂锅水煎烂食之。(《滇南本草》)
3、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损,身无热,口干咽燥,舌干苔少,脉不数者:南沙参三钱,麦门冬五钱,冰糖一钱,生地黄五钱,玉竹一钱五分。水煎服。(《温病条辨》)

方剂

1、益气导溺汤
2、养金汤
3、顺经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类成分:羽扇豆烯酮,蒲公英萜酮;甾醇类成分:β-谷甾醇棕榈酸酯等。还含生物碱类、黄酮类、多糖、鞣质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免疫系统(增强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
(2)心脑血管系统(强心)
2.其他药理作用
(1)解热
(2)镇痛
(3)祛痰

炮制

除去根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cm,直径0.8~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和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鉴别】 (1)本品粉末灰黄色。木栓石细胞类长方形、长条形、类椭圆形、类多边形,长18~155μm,宽18~61μm,有的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有节乳管常连接成网状。菊糖结晶扇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2)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5%α-萘酚乙醇溶液2~3滴,摇匀,沿管壁缓缓加入硫酸0.5ml,两液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另取滤液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置水浴中加热5分钟,生成红棕色沉淀。
(3)取本品粉末2g,加入二氯甲烷6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南沙参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蒲公英萜酮对照品,加二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丙酮-甲酸(25:1:0.05)为展开剂,置用展开剂预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补中,益肺气。”
2.《本草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3.《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虚劳咳呛痰血”。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