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补虚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百合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韭番、重迈、中庭、重箱、摩罗、强瞿、百合蒜

来源: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

处方用名:百合、炙百合、蜜百合

药性:甘,微寒。归心、肺经。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临床应用:
1.阴虚燥咳,劳嗽咳血
2.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1.肺阴虚证。本品微寒,作用平和,能补肺阴,兼能清肺热。润肺清肺之力虽不及北沙参、麦冬等药,但兼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症,常与生地、玄参、桔梗、川贝母等清肺、祛痰药同用,如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2.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及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证。本品能养阴清心,宁心安神。治虚热上扰,失眠,心悸,可与麦冬、酸枣仁、丹参等清心安神药同用。治疗神志恍惚,情绪不能自主,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为主的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证,用本品既能养心肺之阴,又能清心肺之热,还有一定的安神作用。常与生地黄、知母等养阴清热之品同用。
此外,本品还能养胃阴、清胃热,对胃阴虚有热之胃脘疼痛亦宜选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心安神宜生用,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临床配伍:
1、治耳聋、耳痛:干百合为末,温水服二钱,日二服。(《千金方》)
2、治咳嗽不巳,或痰中有血:款冬花、百合(焙,蒸)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济生方》百花膏)
3、治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渣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
4、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
5、治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金匮要略》百合滑石散)

方剂

1、百合固金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甾体皂苷类成分:岷江百合苷A、D,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奴阿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百合皂苷,去乙酰百合皂苷等。还含糖及少量秋水仙碱。

药理作用:
(1)免疫系统(增强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

炮制

炮制方法:
1.百合: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净灰屑。
2.蜜百合:取净百合,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时,加入适量开水稀释过的熟蜜,迅速翻炒均匀,并继续用文火炒至微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百合,用熟蜜5kg。
炮制作用:
1.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能。生品以清心安神力胜,常用于热病后余热未清,虚烦惊悸,精神恍惚,失眠多梦。
2.蜜百合:润肺止咳作用增强,多用于肺虚久咳或肺痨咳血。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长椭圆形,长2~5cm,宽1~2cm,中部厚1.3~4mm。表面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有的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平行的白色维管束。顶端稍尖,基部较宽,边缘薄,微波状,略向内弯曲。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角质样。气微,味微苦。 【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百合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日华子本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
2.《本草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

> :absolute;">